关于“裸条”看一位女大学生怎么说

那为什么又是色情行业?女大学生贷款怎么就延伸出了色情交易呢?

贷款和色情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权利和金钱一般。放贷方具有主动权,而一旦受制方是女性,对一位没钱的女性来说,她的利用价值便落到了肉体,由此和色情挂钩。色情行业本身是斩不断的存在,需求一直都有,尤其是较为保守、男性依旧占主导的社会环境下,而网络环境更是为其蒙上了一层模糊的色彩——如果说要打击该行业,本身这个行业就很模糊,你的对手闪烁不清,下手都难。

那从色情行业角度,又为什么是女大学生?做个类比,什么样的鬼片最吓人?小孩被鬼控制或变成鬼的时候。为什么?因为极度邪恶的对面是极度善良纯洁,小孩是善良、天使的象征,所以极度善良纯洁被玷污了,那便是极度邪恶。同理,色情最污秽,女大学生,光“女”、“学生”这俩词,就足以让人的脑海浮现出纯洁、美丽、可爱的形象。越是玷污这种形象,就越污秽。所以在从事色情行业的人以及那些嫖客眼里,女大学生就像一条鲜美的鱼,这么轻松上钩,何乐而不为?

(二)为什么媒体和读者关注?

首先给“女大学生裸贷”新闻归个类,它应该是属于社会新闻。社会新闻的阅读者大多为男性,而男性中,又以中老年为主。所以行文到现在,聚焦媒体报道和读者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个问题要回答的是为什么中老年男性喜欢关注此事?原因大家自然心里明白。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中老年男性关注,那也不至于那么多主流媒体在网上报道,毕竟中老年人男性又不占网民的大多数,这就得说起媒体的推波助澜作用了。

媒体报道一个新闻,要考虑到事件本身的内容,它所具有的新闻价值、道德价值、社会价值等,还得考虑读者群体。然而,事件本身的价值和读者需求往往是存在矛盾的,有时读者喜欢看低俗、粗陋的报道,但事件本身往往又有道德启迪的意图,媒体人就犯难了:这可怎么办?太说教了,读者不喜欢;不说教,又违背了新闻人的社会责任,云云。

有问题自然有解决方案,既要吸引读者,又要指出社会弊端,那就聚焦在一个点上。在这个新闻事件中,聚焦的就是“女大学生”这一点。确实,读者围上来了,社会也热烈地讨论现在什么世风日下、大学生良莠不齐等等。但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告诉我们,你越聚焦事情的一面,就越容易掩盖其他面,大家都集中在“女大学生”这点,由此,以偏概全的毛病便出现了,隐隐地,人们心理便会有种危险的倾向,凡是放贷、肉偿、包养便是女大学生,凡是看到女大学生,便想到裸贷等等。这是在信息过度曝光之后出现的自然心理反应,也许一定时间内,人们能保持理智,拒绝以偏概全,但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忽略。

此外,我们大概也注意到了,随着一件事情曝光度上升,仿佛此类事情就越来越多了。这可能和信息报纸时代,新闻报道广度和力度能力增强相关,当然,也和人们的“社会认同心理”相关。心理学代表作《影响力》讲到,一旦媒体报道自杀的案例,周边的自杀率就会上升,其中一个原因是自杀的报道促使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将自杀合理化,这种“合理化”是抽象的、隐蔽的,当事人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我想,女大学生贷款然后卷入色情行业的报道也会引致类似的后果,也许那些正为经济拮据头疼的女大学生看到这个新闻,心里虽然明白道德上不该如此,但是,不是有那么多人在做吗?加之,正如前面分析的,消费观、价值观等等各方面的因素会促使她们去冒这个险。这种“社会认同心理”同样适用于媒体,媒体人看到其他媒体在报道这事,并且获得了关注度,便认同这事的新闻价值,报道的合理性,也将注意力转移至此,甚至会进一步挖掘。

有人认为卷入裸贷的那些女大学生其实是半推半就,她们心里已意识到可能的后果,由此便指责她们道德意识低下。其实,这种指责是不恰当的。且不说前面提到的女大学生在整个女性裸贷产业链中占的比重不明、女大学生的分类不清,她们本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就很薄弱,说到这,我想到了某一媒体的工作者性侵女实习生的事,有人说女实习生是在炒作,但是从她回忆事件的经过中可以看出,导致性侵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样的:首先女性在生理能力和精神能力上占劣势,这就意味了第二方面,女性在意识到情况对自己不妙时,先会想到顺从以稳住对方,对这位女实习生来说,一来怕是自己想多了,二是若直接反抗,必然会产生当事人认为的更剧烈负面的后果,三是顺着对方,也许有反击和逃脱的机会。

同理,女大学生在面对经济拮据并产生贷款的念头时,她们并不会直接想到最后得肉偿或者被包养,通常情况下,那只是她们认为的最差的结果,这期间有很多时间和机会,自己一定可以逃脱,当然,这也和她们想法过于单纯有关,毕竟社会阅历不够,远水(做兼职实习赚钱)救不了近火(迫切需要钱)——这种心理的出现在特定的情境下是合理的,为何就要诘问那些人道德败坏,而不将重心放在如何彻底调查和打击裸贷行业,如何树立女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自我保护意识呢?

裸贷,让人想起金钱和色情,女大学生,让人想起清纯、美丽,俩词放在一起,便发生化学反应,由此掀起了道德论战,无论是卷入事件的当事人,还是新闻媒体,还是旁观者、读者,都需要以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可以让我们想的更深,但是容易以偏概全,而我们已经见识到了,大众对某一人、某一群体的随便指控、发难,其产生的恶劣影响不言而喻。

当下媒体需要做的是彻底、全面地调查问题,然后呈现给大众,不能给大众某种错误的导向;而大众需要的是在了解事情真相之后,再进行评论。道德论断不能凌驾在事实和逻辑之上。女大学生,不是消费品——不是色情消费品,不是图口舌之快的消费品,也不该成为媒体用来博眼球的工具,她们是人。

时间:2016-12-12 作者:爱开大学生 来源:爱开大学生 关注:
评论文章推荐
  • 崇文重教澄江村
  • 崇文重教澄江村
  • 广东惠州客家人徐旭曾(前清进士)就曾经写过一篇被后人称做“客家人宣言”的《丰湖杂记》。其中谈到了许多客家人的特点
  • 评论文章 05-09
  • 八十年代乡村之澄江的七月
  • 八十年代乡村之澄江的七月
  • 站在屋檐下望去,田坝里此时是青青葱葱的一片。在早晨的浓雾中,田间的稻秧和甘蔗地里的甘蔗叶沾着露珠,太阳轻轻地出来,雾渐渐地散去
  • 评论文章 05-09
  • 尘世里的读木人
  • 潮州西湖边,中山路,金丽木雕研究中心,我们在这里,坐下来食一杯茶,听金子松先生讲一讲他的“红楼梦”。  
  • 评论文章 05-09
  • 在鲲江乡,遇见榄雕艺人
  • 在鲲江乡,遇见榄雕艺人
  • 这是潮州行的最后一站,从府城到乡野。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来到毗邻的鲲江乡,就像回乡一样。
  • 评论文章 04-22
  • 我们必须做好的准备
  • 这是一个非常计较名利双收的时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风气的危害,它让我们功利性非常的强烈
  • 评论文章 04-22
  • 生活中的毒素
  • 生活中的毒素
  • 一般人不是神圣,而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为神圣,就在于一般人每天都会产生许多垃圾,并且很多时候不知道要及时地将这些垃圾倾倒
  • 评论文章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