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集体跪拜父母,究竟是孝道还是糟粕?

导读:孝是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尊重,不应拘于形式。迫于形势的无奈跪拜,是对亲情的无声亵渎。我们应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如何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孝顺、感恩的情怀。孝是一个笑脸,一个拥抱,一声温暖的问候,一次真切的牵挂。平时多帮父母洗洗碗,做一顿简单的饭菜,一起探讨生活感悟,这样的沟通,比起“顶礼膜拜”更有实效。其实,跪拜只是传统礼节,无关孝道。有学者认为下跪磕头是宣扬传统文化的糟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这已经不是对某种约定俗成的民风的看法,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考量。这在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是值得商榷并必须厘清的概念。而无论“洗脚”或“下跪”,这种随手拾起传统风俗“衣钵”的做法,确实暴露出现代教育理念上的捉襟见肘。

总结:跪拜是一种形式,想用形式让学生记住父母恩情恐怕靠不住,当时哭的泪眼婆娑的学生和家长,事后又有几人能记住?教育是潜移默化的,非一朝一夕能成,想用一种形式让孩子理解孝道,只能是煽动一时,难以一世。不如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给学生与父母创造更多亲近的机会,让其自由选择如何孝敬父母,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播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时间:2015-01-17 作者:爱开大学生 来源:爱开大学生 关注:
评论文章推荐
  • 崇文重教澄江村
  • 崇文重教澄江村
  • 广东惠州客家人徐旭曾(前清进士)就曾经写过一篇被后人称做“客家人宣言”的《丰湖杂记》。其中谈到了许多客家人的特点
  • 评论文章 05-09
  • 八十年代乡村之澄江的七月
  • 八十年代乡村之澄江的七月
  • 站在屋檐下望去,田坝里此时是青青葱葱的一片。在早晨的浓雾中,田间的稻秧和甘蔗地里的甘蔗叶沾着露珠,太阳轻轻地出来,雾渐渐地散去
  • 评论文章 05-09
  • 尘世里的读木人
  • 潮州西湖边,中山路,金丽木雕研究中心,我们在这里,坐下来食一杯茶,听金子松先生讲一讲他的“红楼梦”。  
  • 评论文章 05-09
  • 在鲲江乡,遇见榄雕艺人
  • 在鲲江乡,遇见榄雕艺人
  • 这是潮州行的最后一站,从府城到乡野。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来到毗邻的鲲江乡,就像回乡一样。
  • 评论文章 04-22
  • 我们必须做好的准备
  • 这是一个非常计较名利双收的时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风气的危害,它让我们功利性非常的强烈
  • 评论文章 04-22
  • 生活中的毒素
  • 生活中的毒素
  • 一般人不是神圣,而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为神圣,就在于一般人每天都会产生许多垃圾,并且很多时候不知道要及时地将这些垃圾倾倒
  • 评论文章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