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2501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739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26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19名、兼职博士生导师15名、博士后导师2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广州、成都、上海、黑龙江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拥有张学文、郭诚杰2位“国医大师”,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9人,有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老师43人,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省“三五”人才17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32人次,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科研成果:截至2012年,学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重点学科11个,建有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国家级新药临床研究基地和陕西省中药饮片工程技术中心。建校以来陕西中医学院,主要获得了包括全国医药科学大会奖、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全军医学科技进步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省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90余项;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省级科研课题共139余项,课题总经费逐年增加。主编(副主编)教材与学术专著500余部。学校主办的《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现代中医药》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文摘、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等。
学校强化各个专业的教学陕西中医学院与科研实验室建设,建成了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居于一流水平的临床医学实训中心、护理学实训中心以及中医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平台。改革开放以来,学院重点开展了中医药文献整理、中医药基本理论、中医临床及中医药开发利用等项科学研究。有76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陕西省政府、省教委、省科委、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以上的研究成果奖。其中的骨痨敌、通脉舒络液、针刺治疗乳腺增生、柔脉冲剂、出血热预防片、结肠炎丸等成果投入生产后取得成功。
陕西中医学院编辑出版发行的刊物有《陕西中医学院学报》、《陕西中医函授》两种,另外还有4 种内部交流的报纸和刊物。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5年间,学院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先后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就有2303篇(部)。
校园文化:学校具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50多个学生社团活动异彩纷呈,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成长舞台。坚持30多年的“文艺百花奖”汇演、大学生辩论赛、运动会等,已成为学校传统的文体项目,烘托出莘莘学子的青春热情。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服务队多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在全国“十运会”上受到表彰,是我省高校和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惟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因校园文化气息浓厚、环境优美,学校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在国内传递的惟一一所中医院校。学校承办的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九届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市领导及全国中医药院校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