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广东药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8年的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美丽的校园环境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学校,定名为"广东医药学院"。
1994年2月,更名为"广东药学院",成为继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之后,中国的第三所独立建制的高等药科学校。
师资力量。据201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498人,教授、副教授577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占65% 。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10人;有国家级、省级 “千百十工程” 培养对象1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多名。[3]
教学团队: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药学专业教学团队
教学名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重点培养对象、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杨帆,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张德志,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张德志、林汉森、宋粉云、杨翌,广东药学院“教学名师”:金描真、谭毓治、宋粉云
科研成果:2014年4月29日,学校有三个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包括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其中学院附属医院何兴祥教授课题组完成的“MIF与胃肠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二等奖;药科学院王秀芳教授课题组完成的“功能化有序介孔炭的设计合成及吸附与释放应用基础研究”、基础学院王启华教授主编的“《临床解剖学》-----系列参考书”获三等奖。
何兴祥课题组首次利用盲肠造疝原位接种法建立小鼠大肠癌肝转移模型。研究发现ISO-1能够抑制大肠癌的生长和肝转移、抗-MIF抗体可抑制大肠癌原位肿瘤的生长并降低大肠癌肝转移率。该成果利用MIF作为分子标记物将能开发一种简便易行的外周血检测试剂盒,有望用于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
王秀芳课题组采用一步浸渍法合成了一系列磁性有序介孔炭材料,弥补了传统合成工艺中需要使用溶剂等不足。研究率先采用初湿浸渍原位聚合法进行功能化改性,研究其吸附机理和响应释放规律。该技术有望用于药物释放与环境毒性分子去除领域。
据201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共获得国家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联合项目和广州市科技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5项,累计资助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一批教学科研成果。截至2014年,学校教学团队承担科研课题共五十余项,其中国家级基金课题5项,省级课题二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十余篇,作为学科负责人主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5项,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药学概论教学团队主编和参编20余部教材编写,其中1本获全国医药类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