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广东,这是个餐桌遍布的地方,但我却时常游离在餐桌之外。看着桌上的美味佳肴,或是家常小菜,或是鱼肉大餐,却实难和语文联系起来。直至,那个夏天……
我的外婆是个地道的杭州人,满身水米之乡的味道。每回放暑假,我徘徊在苏堤之上,难以找到穿梭在古代的感觉。因为不是在这个地方长大的人,我很难有一股书香味。
我向来是个俗人,世俗之人,带着酒肉味。外婆最会做的就是“东坡肉”,这个名字沾染着浓浓的回忆。记得小时候,外公会提起那个诗人——苏东坡。
我猜,苏东坡也是俗人。他爱美食,爱到曾在《猪肉颂》谈道:“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听说,西湖被葑草湮没了大半时,他出现了。后来,他带着这里的人们堆筑起一道长长的堤坝,它就叫“苏堤”,我现在站着的地方。苏堤给西湖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每到春天,冰雪融化的时候,苏堤就会格外的漂亮。于是有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叫“苏堤春晓”。
我不是一个偏爱风景的人,我没有看过春晓时的苏堤,但是我却懂“东坡肉”里满满的都是对苏东坡的怀念之情。以此看来,他确实是个好官,还是个懂得生活的诗人。这是语文书上淡淡的一页。
苏州居住过许多美人,董小宛就是其中一个。董小宛是个秦淮八艳之一,除了过人的才气,她有着把平淡地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的魔力。比如,人们把她发明的“虎皮肉”称为“董肉”,与“东坡肉”相映成趣。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人们称之为“董糖”。这常常成为人们的饭后甜点。
我从来不对文学上的东西感兴趣,但却偏爱美食。我有时喜欢广东清淡的水煮豆腐,有时却更爱宫廷的满汉全席。
我开始发现餐桌上的美食和语文渐渐产生关系。例如,满汉全席的“龙凤呈祥”、“凤尾鱼翅”、“红梅珠香”,宫保鸡丁,踏雪寻梅……而语文成绩很差的我渐渐的,变得越发喜欢语文。
传说有一个厨师精通诗词,每做一道菜,都能对出一句优美的诗句来。他曾用两个鸡蛋,做四道菜,并且每道菜要表示一句古诗。第一道是两个纯蛋黄,几根青菜丝;第二道菜是把熟鸡蛋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了一张青菜叶子;第三道菜式清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是一碗清汤,上面漂着四只蛋壳。 这四道菜的诗句就是杜甫的《绝句》。
如此说来,这餐桌上的语文,随着时光的沉淀,越来越显得“秀色可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