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桌美食到诗词歌赋,品味不一样的中国文化

我生活在广东,这是个餐桌遍布的地方,但我却时常游离在餐桌之外。看着桌上的美味佳肴,或是家常小菜,或是鱼肉大餐,却实难和语文联系起来。直至,那个夏天……

我的外婆是个地道的杭州人,满身水米之乡的味道。每回放暑假,我徘徊在苏堤之上,难以找到穿梭在古代的感觉。因为不是在这个地方长大的人,我很难有一股书香味。

我向来是个俗人,世俗之人,带着酒肉味。外婆最会做的就是“东坡肉”,这个名字沾染着浓浓的回忆。记得小时候,外公会提起那个诗人——苏东坡。

我猜,苏东坡也是俗人。他爱美食,爱到曾在《猪肉颂》谈道:“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听说,西湖被葑草湮没了大半时,他出现了。后来,他带着这里的人们堆筑起一道长长的堤坝,它就叫“苏堤”,我现在站着的地方。苏堤给西湖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每到春天,冰雪融化的时候,苏堤就会格外的漂亮。于是有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叫“苏堤春晓”。

我不是一个偏爱风景的人,我没有看过春晓时的苏堤,但是我却懂“东坡肉”里满满的都是对苏东坡的怀念之情。以此看来,他确实是个好官,还是个懂得生活的诗人。这是语文书上淡淡的一页。

苏州居住过许多美人,董小宛就是其中一个。董小宛是个秦淮八艳之一,除了过人的才气,她有着把平淡地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的魔力。比如,人们把她发明的“虎皮肉”称为“董肉”,与“东坡肉”相映成趣。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人们称之为“董糖”。这常常成为人们的饭后甜点。

我从来不对文学上的东西感兴趣,但却偏爱美食。我有时喜欢广东清淡的水煮豆腐,有时却更爱宫廷的满汉全席。

我开始发现餐桌上的美食和语文渐渐产生关系。例如,满汉全席的“龙凤呈祥”、“凤尾鱼翅”、“红梅珠香”,宫保鸡丁,踏雪寻梅……而语文成绩很差的我渐渐的,变得越发喜欢语文。

传说有一个厨师精通诗词,每做一道菜,都能对出一句优美的诗句来。他曾用两个鸡蛋,做四道菜,并且每道菜要表示一句古诗。第一道是两个纯蛋黄,几根青菜丝;第二道菜是把熟鸡蛋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了一张青菜叶子;第三道菜式清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是一碗清汤,上面漂着四只蛋壳。 这四道菜的诗句就是杜甫的《绝句》。

如此说来,这餐桌上的语文,随着时光的沉淀,越来越显得“秀色可餐”了。

 

时间:2014-07-25 作者:爱开大学生 来源:爱开大学生 关注:
评论文章推荐
  • 崇文重教澄江村
  • 崇文重教澄江村
  • 广东惠州客家人徐旭曾(前清进士)就曾经写过一篇被后人称做“客家人宣言”的《丰湖杂记》。其中谈到了许多客家人的特点
  • 评论文章 05-09
  • 八十年代乡村之澄江的七月
  • 八十年代乡村之澄江的七月
  • 站在屋檐下望去,田坝里此时是青青葱葱的一片。在早晨的浓雾中,田间的稻秧和甘蔗地里的甘蔗叶沾着露珠,太阳轻轻地出来,雾渐渐地散去
  • 评论文章 05-09
  • 尘世里的读木人
  • 潮州西湖边,中山路,金丽木雕研究中心,我们在这里,坐下来食一杯茶,听金子松先生讲一讲他的“红楼梦”。  
  • 评论文章 05-09
  • 在鲲江乡,遇见榄雕艺人
  • 在鲲江乡,遇见榄雕艺人
  • 这是潮州行的最后一站,从府城到乡野。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来到毗邻的鲲江乡,就像回乡一样。
  • 评论文章 04-22
  • 我们必须做好的准备
  • 这是一个非常计较名利双收的时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风气的危害,它让我们功利性非常的强烈
  • 评论文章 04-22
  • 生活中的毒素
  • 生活中的毒素
  • 一般人不是神圣,而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为神圣,就在于一般人每天都会产生许多垃圾,并且很多时候不知道要及时地将这些垃圾倾倒
  • 评论文章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