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感悟
盛夏八月,我同一群志同道合的队友相聚在开平,书写与一群可爱孩子的青春故事。
初到开平是微雨,给酷暑的大地降温,也给我十分燥热的心降降温。浅浅领略了开平的特色美食,我们就马不停蹄的来到三埠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开始排练明天早上的开营仪式。一次次精益求精,每个地方的人员配置,每个时间段的安排都细致入微。回到酒店就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长途的奔波和排练的疲惫都没有战胜对明天未知的忐忑与憧憬,我失眠了,辗转多时才在凌晨睡去。
光透过酒店窗帘,撒进了房间。我也在铃声的催促中醒来,纵使睡眠时间不足,我依旧是精力十足的样子。酒店离上课的地方很近,过个桥就到了。那天天气很好,太阳从东方升起,照着水面波光粼粼的,很好看。可能是赶集的日子,这一天路上,桥上都有叫卖的人,很是热闹。我们来的算是很早了,但有几个孩子来的比我们还早,他们都在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的人和物。我的工作是给每个小朋友测体温,提醒他们戴好口罩。他们会腼腆地将小小的手递到我的面前,眼睛里满是好奇,小声的询问我,“老师,我的位置在哪?”。开营仪式很成功,他们很配合,安安静静的坐着。领导走后,我们开始了破冰活动,有些小孩开始热络了起来,大声问道“老师这哪有冰给我们破。”小孩子总是这么有趣。通过几个小游戏,孩子们也放开了,没了刚开始的拘谨。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小孩子总是活力满满,开始坐不住了,站着的,趴着的,有的甚至开始离开座位。想要控制住他们是有点困难的,是需要些办法的。作为一个没有经验的我来说,这是不容易的。但这些天下来我也悟到了,站在那些扰乱课堂纪律的孩子旁边,不讲话给他压力,他就会马上安静下来。
盛夏正午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般大小的光斑。中午我们走过桥回到酒店。我是下午班的班主任,所以在边走边想下午该怎样自我介绍,让他们一下子就记住。下午班的孩子很文静,有个孩子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一直在手搓话筒,不敢开口。一切都如上午一般,但是下午班的有个孩子在背诵时熟练背出赤壁怀古的时候,把我们所有人都惊了。我们惊讶现在的小孩真是博学,害怕我们的课程对于他们来说,过于低幼,或者害怕有些课程对于他们来说又过于困难。
“为党育人薪火传”是我们的主题,每天的第一节课,是我们支教组精心准备的党史课。早在来开平之前我们就经历了试讲,初改,完成录制等一系列措施保证课堂的质量。因为疫情等原因无法完成线下授课的老师就通过录课和线下安排助教互动结合的方式完成课堂。第一节课就是我与队友合作抗美援朝的介绍。我原以为小孩子是不懂这些的,因为我同他们一样大的时候,对于这些是知之甚少的,因为这不是课本上的知识。但是看到他们能在开始之前就能回答出时间、起因等等的问题,我是着实震惊的。当他们一起朗诵宋阿毛烈士的短诗“我爱我的祖国……”听到他们青涩的声音,看着他们稚嫩的脸庞和明亮的眼睛,我真切的眼含热泪,这一刻我似乎更能体会到党史教育,爱国教育的意义。正如“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夏日的天空变幻莫测,时而多云,时而云层低矮,仿佛是催人行动的命令;时而阳光直射。过了几天的好天气,雨马不停蹄的来了。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来的早的我,经常能看到小小的他们撑着大大的伞,边挥手告别家长,边高兴的和我打着招呼。他们的笑容和童音具有魔力,让我也不自觉挂着笑容。我总算是要上完全由自己准备的党史课了,他们很期待。没有之间担心的种种,课堂的全程,我看着他们,他们也将视线聚焦于我或者屏幕的课件。我讲的是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和他儿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的故事。他们感受到红色的精神在延续,让他们对党成立初期的艰苦运动,以及建国初期的困难有着进一步的了解。他们不满足于课堂的内容,下课后还来问问题,这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了解革命岁月的热情。小孩子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因为他们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当然,有的小孩子是调皮的,这让我们不得不安排更多的助教,维持课堂秩序。小孩子动手能力很强,也乐于创作,手工课,绘画课他们很积极,乐此不疲,下课后也在继续完成作品。
十天真的很短,转眼就到了结营。因为台风的到来,我们很害怕活动会因此取消,但天气是偏爱我们的,不愿意我们留下遗憾。结营仪式上孩子在展示着学习的成果,作为老师是很高兴的,有种秋天丰收的喜悦。“还有说不完的话,风催着我们出发,把笑和泪都留下,留在这一年的夏”。出乎我预料的是,孩子们似乎对分别没有这么难过,可能他们还太小。看着他们从腼腆不敢说活,到后来下课就黏着老师,抱着老师,感触良多。“什么时候能上党史课呀老师”他们童真的声音仿佛还萦绕在我的耳边。或许分别不应该是泪水,应该像孩子一样笑着。希望他们“跃入人海,各有风雨灿烂”。
离开,也是微雨,正如来时。这次三下乡也画上了完满的句号,感谢相遇。(通讯员 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