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铁红色审计精神体悟
林铁,原名刘树德,1904年出生于四川省万县的一个乡绅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在家庭的影响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早在少年时期,林铁便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民族命运忧思。在重庆联合中学读书时,他受到中共青年运动领导人萧楚女、恽代英的影响,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
在国外系统的学习马列主义之后,林铁立即回国投身战场和战后重建。抗日战争时期,林铁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这一时期,他不仅在军事上多次击败日军,更重要的是,他以黑羊法则看待恶劣环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找寻希望,成功恢复了根据地的经济和生产,极大增强了抗日军民的生存和战斗能力。这些因地制宜的措施成功实施,说明改进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我们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胜利实现各项任务的关键。
比如,林铁在冀中地区的抗日斗争中格外注重根据地的经济建设,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小型工厂和作坊,极大解决了自给能力,保障了抗日军民的物资供应。
在平津战役后,林铁立即投入到战后重建工作中。他组织力量修复被破坏的基础设施,恢复农业生产,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这些工作为河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林铁被任命为河北省委书记。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开启了他在财经和审计领域的工作。在他的领导下,河北省推行了包产到组等生产责任制,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林铁的才干是将社会的进步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这何尝不是共产主义一直所面对的挑战。
三年困难时期之后,为加快恢复生产,林铁于1962年5月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社员发展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政策措施。概括起来有十项,十条措施被人称之“十项小自由”,突破了“左”的禁锢,符合河北实际,受到农民欢迎。对一些地区摆脱困境、渡过难关起到积极作用,对改革开放后河北省探索农村改革之路,具有启示性意义。
在林铁的领导下,河北省的农业和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他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率。同时他也极富财经思维,高瞻远瞩看到了工业领域在未来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推力,积极推动钢铁、煤炭、机械等重工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同时,他也没有厚此薄彼,注重轻工业的发展,鼓励建立纺织、食品等轻工业工厂。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不仅全面提高了河北的工业生产能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了社会民生,更为中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林铁非常注重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他推动修建了多条铁路和公路,不仅改善了河北的交通条件,同时加强了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增加链接度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42年林铁担任晋察冀边区审计委员会委员。1942年8月10日,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边区行政委员会为贯彻精兵简政政策、掌握军政财粮预决算、节约和消除浪费 ,决定组织边区审计委员会,8月13日该委员会成立,林铁任职其中。这一时期,他积极参与审计相关工作,对规范边区军政财粮管理、保障资源合理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边区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然而为中国发展的奋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建国后的特殊时期,林铁被错误地指责为“走资派”,遭到批判和撤职。他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经历了长时间的磨难。然而,林铁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他依然关心着河北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他坚定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林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革命战场上大展宏图,还在财经和审计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河北的多年工作中,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为河北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结合当地发展与人民利益做出的决策,也要训练看待问题的独到眼光。
作者:陆泽瑶 周舒妍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审计(天衡)2401
发布时间:2025-03-22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