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焦虑、抑郁?!快来看看你中招了嘛
1、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唤醒手机屏幕
2、夜半时分,手捧手机的你难以入眠
3、手机电量将耗尽时,你不禁心急如焚
4、没带手机的你魂不守舍
5、频繁查看手机,害怕漏掉消息
6、学习三分钟,手机一小时
7、线上社牛,线下社恐
8、家人围坐时,低头玩起手机
以上八条你中了几条?
《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指出,患有“手机依赖症”的青年比例为73%,甚至更高,超出人们的想象[1]。你是否是其中的一员呢?
切勿轻视,手机依赖症正威胁着你的心理健康!
专注力分散
走路、上课、吃饭……甚至是上厕所、睡觉,手机总是“贴身”陪护。不妨做个小统计,一天之中你的手机距你3米以上的时间有多长?
当然,可怕的并非“机不离身”,而是控制不住看手机的自己——上课走神看手机,一不留神一节课过去了;期末月的你,复习时拿起手机,朋友圈、抖音、微博……幡然醒悟两小时已经过去了;拖延症晚期,总能玩手机直到“DDL”前几小时,惊慌失措化身“DDL战士”……好像干什么事都专心不起来。
内心焦躁不安
手机成了生活的主导,学习时间越来越少,成绩也跟着下滑,你心里急得团团转;为了缓解这股压力,你又拿起了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试图转移注意力,寻找快乐。震惊!此时的你好像乘上了没有终点的“螺旋下降式”滑梯,放下手机才是逃脱这一闭环的唯一出路。
社交障碍
从前的欢聚时光、游戏互动、聊天畅想正慢慢消逝,人际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面对面不知道说些什么、家庭聚会躲在一旁看手机拒绝社交,网络上活泼开朗的你现实生活中变得拘谨、生疏,判若两人。你仿佛被一个名为“手机”的笼子牢牢困住,逐渐陷入孤独的深渊。
抑郁
研究发现,有手机使用依赖的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存在正向关联[3]。如果上述三种现象已经发生在你的身上,请赶快警惕起来,抑郁可能正在逼近你!
已经中招怎么办?别慌,接着往下看。
Part 1.“渐进断瘾疗法”
“这题我会!不就是让我放下手机嘛?但是万一错过什么重要消息怎么办?”这是不是你内心的想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当然想到啦~不妨看看我们的小Tips是否对你有用呐:
减少打扰、定时处理消息——给没有重要消息的娱乐性群聊设置“消息免打扰”,为重要的人或群聊设置特别提示音,告诉家人同学有急事打电话。做好以上三点,你已经可以不用时时刻刻盯着手机。对于那些没那么紧急或是不太重要的消息,不妨隔一段时间一起查看回复,从而缓解“错失焦虑”的影响,同时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
过有仪式感的生活——手机因其便利性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不妨让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取代手机的部分功能,同时妆点我们的生活。比如一个简约的电子时钟或手表,学习时看看时间、睡前定个闹钟,时刻感受时间的流逝,也减少了晚上上睡觉时手机放在床边造成的辐射影响(小贴士:手机辐射可引起失眠、脱发等症状哦);再如写日记、记手账,每天找个特定的时间,记录发生的奇闻轶事、培养一个习惯,又或者写写自己的奇思妙想……每天都能收获满满!
搭子来帮忙——上课路上、吃饭时、睡觉前,与其和相隔万里的“网友们”聊天互动,不如和自己的搭子摆摆龙门阵。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我也想说:远友不如近搭子!和搭子一起聊聊天、谈谈心,一起放声欢笑,兴许比某音带给你的快乐更多呐。闲暇时叫上你的搭子,City Walk、参与一些社团活动、一起打打球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走出寝室——如果没什么事就去图书馆或自习室坐坐吧,好的氛围也能促使你放下手机,做些有意义的事,找本感兴趣的书、预习温习功课,有周围的同学陪伴也会更有干劲;不想学习也可以去校园里逛一逛,看看校园的风景、偶然发现一只可爱的小动物、逛逛食堂超市,处处都有小确幸。
分离手机和充电器——如果你实在放不下手机,不如主动断绝自己的后路!害怕错过重要消息的你一定不希望手机关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减少手机非必要使用时间,迫使你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Part 2.“抑郁”与“治愈”
此前论述表明,手机依赖现象与抑郁症存在正相关关系。谈到抑郁症......
“那个人有精神病,快离他远点儿!”
“快走快走,小心被传染。”
“他就是矫情!”
……
在当今社会,抑郁症这个名词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恐惧的象征。在经历过一系列网络闹剧后,许多人都用“玉玉症”这一称呼来讽刺和调侃部分人卖惨装抑郁来博眼球,对于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来说,自证首先成了第一关。随着越来越多人跟风,这一看似可爱的称呼实际上将抑郁症视为一种“妖魔”,变成了对其患者的无差别攻击。许多人将抑郁症患者与“精神病患者”等同起来,认为他们危险、难以理解,甚至避之不及。这种观念使得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在寻求帮助时面临巨大心理压力。他们害怕被别人误解,害怕受到歧视,因此部分人选择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不愿伸出求助之手。许多抑郁症患者产生了强烈的病耻感,认为自己的病“很丢人”,甚至尽力隐藏自己的病情,坚信自己没有得病。曾有记者探访过医院的精神科,发现患者们常常拿到药后第一件事是把药盒丢掉,因为服用精神类药物,让很多人感到“羞耻”。这一系列的外界污名和自我污名,无疑使得抑郁症患者的处境更加艰难。
事实上,抑郁症并非妖魔,而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而不仅仅是情绪发作,它与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躯体疾病,是需要药物治疗的。抑郁的病因与发生机制暂不清楚,目前认为抑郁由是包括遗传因素、人格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当下信息爆炸的年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海量的信息,社会和环境对个人的影响被无限放大。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和环境因素已成为导致抑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抑郁症患者需要得到专业的治疗和关爱,帮助他们走出低谷,重返美好生活。大量的医院和研究院也正在紧密合作,希望给抑郁症治疗带来新的突破。通过研究微表情识别、脑成像大数据联盟、蛋白质质谱、5-羟色胺神经递质、迷走神经研究……等等听上去颇为陌生的技术,给抑郁疾病带来更多治愈的希望。
此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对抑郁症患者来说,疾病的降临已经是一场困境,旁人的偏见更是会为他们套上一层枷锁。我们需要对他人的经历少一些讥讽,多一分尊重,努力让抑郁症“去污名化”。
“当你穿过那条狭长的隧道,
在光熄灭的时候,
让我牵着你的手,继续往前走。”
时间:2024-02-29 作者:王雨涵 来源:爱开大学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