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基地 牢记初心使命
曲阜师范大学暑假社会实践团队红船筑梦实践队积极“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于2022年8月20日,寻访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共产党宣言》纪念馆。
历史的车轮卷携着岁月的泥泞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崛起,在探索中向前,把红色洒满大地,把幸福传到万家。东营市广饶县,不仅仅是底蕴深厚的孙子故里,更是一片红色文化顽强生长的革命热土。这里的革命故事动人心弦,这里的革命历史波澜壮阔。
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建立了中共刘集支部,是全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而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的根深蒂固,也与《共产党宣言》密切相关。1926年,《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辗转来到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也正是因为《共产党宣言》的传播,点燃了齐鲁大地革命的火种,牵起了鲁东北地区的抗日热情,指引了山东省革命斗争不断走向胜利。实践队员们心怀至诚敬畏,走进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
纪念馆分为三层,依次为《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共产党宣言》在广饶,每层又分成多个单元,详细介绍《共产党宣言》的“前世今生”。从工业革命、欧洲工人运动等孕育了马克思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再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顽强成功。这其中的故事被纪念馆记录,并不断向后来人轻轻诉说。
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起笔文件的雕塑前,实践队员们用心感受到真理诞生的伟大和艰辛;看着泛黄的著作和纸张,实践队员们感慨岁月也从未磨灭真理的光芒;守在救亡图存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铜像前,实践队员们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凛然大义之气;看到共产党员聚精会神地低声讨论,谋划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铜像,实践队员们领悟到先辈的呕心沥血。当一幕幕历史性的时刻被还原在面前,那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在中共刘集支部,从来不缺乏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在三楼的雕像情景故事中队员们了解到,刘集村的共产党员刘世厚、刘考文等人为保护首版《共产党宣言》付出了太多。1945年1月,日伪军进犯刘集村挨门挨户放火,全村变成一片火海。本已逃出村外的刘世厚为救这本《共产党宣言》,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场,才使这本革命宝书幸免于难。
在讲解员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共有一千册,而如今留存国内被发现的仅有7本,而刘集藏本是唯一一本曾在农村党组织中传播和使用,在岁月中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因此也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被誉为“红色中华第一书”。
参观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实践队员的心中思绪万千,无法平复。任何革命事业的成功从来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中国革命的成功,是许许多多的爱国志士,数不清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冲锋陷阵换来的。前人留下历史被后人讴歌,更关键的是接续奋斗。大学生青年一代,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本应将国家和人民担在自己肩上,把红色故事学好、讲好、做好。绝对不能只喊空口号,而是切身实地伏下身子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红色精神在心间,国家富强在脚下。历史洪流中,多少青年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用自己炙热的中国心,谱写了团结勇敢的红色之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期望青年人“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青年人定应不负期望,勇立潮头。
重走红色革命历史,是为了让我们书写新的未来。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后备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正应该是我们必须培养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家张载曾立下这样的决心,那么青年人,完全可以树立远大目标,不断要求自己。等到走入社会的那一天,真正挑起大梁,做新时代领头羊。
时间:2022-08-21 作者:徐惠泽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红船筑梦实践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