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赴春约,乡音年俗共贺岁
中国青年网菏泽1月21日电(通讯员 刘晓倩)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界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情感聚合,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春节的申遗成功不仅标志着春节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的传统节日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也再次彰显了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卓越贡献和坚定决心。曲阜师范大学山海春声,乡音贺岁社会实践队在此启迪下,选取了山东和海南两个具有鲜明的南北方特色的省份,通过对比,发现相同习俗在不同方言中的表述差异,从而体现文化的特色;通过实践,发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认识和尊重,推动山东和海南两地春节习俗和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深读文献经典,感悟方言魅力
1月12号,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海春声,乡音贺岁社会实践队为后续的实践开展提供理论基础,队员们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初步学习了解了山东和海南部分地区的方言特色;知晓前人在相关实践中的做法和失误,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实践效率;还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路,激发创新灵感。山东和海南春节均重视团圆、守岁和拜年,但是方言表述却不同,受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影响较大。山东文化传统深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春节习俗方言表述体现出浓厚的家族、伦理观念;海南文化呈现多元性,除了中原文化,还受到海洋文化、黎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方言表述中带有海洋文化开放性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性的特点,和山东相对传统、正统的北方文化表述形成对比。
二、线下线上联动,深挖习俗内涵
1月16日——2月1日,在此春节期间,山海春声,乡音贺岁社会实践队按照就近原则,深入乡村基层,对家里的长辈和当地居民进行访谈,其中一位七旬老人侃侃而谈:“虽然我现在平时搬到城市中和儿女一起居住,但总想回到家来,和老朋友们聊聊天。我觉得春节习俗承载着家族记忆,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也是一种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情感寄托;方言更是区分家乡与外地的符号,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我依然用方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传说、童谣,让方言和文化共传承。希望你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们,能够将春节习俗和方言传承下来。”线下走访群体有限,为了使此次调研更加真实客观,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关于春节习俗和方言的问卷或话题,收集网友的观点和反馈。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受访者对学习和使用家乡方言持积极态度,认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学校和工作场合中,普通话的使用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家庭和朋友之间,方言仍然是沟通的重要工具。同时,受访者普遍对方言的未来表示担忧,认为有必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方言。

图为实践队员来到当地居民家中了解春节习俗和方言。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晓倩 供图
三、创新宣传形式,促进文化传承
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的灵魂延续。”在当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不断革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曲阜师范大学山海春声,乡音贺岁社会实践队创新宣传形式,采取视频剪辑、制作方言语音小卡、公众号推文的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把握时代热潮,更加直观有趣的向公众展示两地相同的春节习俗,通过方言讲述的差异,从而感受不同文化中所蕴含的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了解春节习俗和方言。在此基础上,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多语言翻译,有助于打破语言障碍,让全球范围的人们更广泛的了解春节习俗和方言特色,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与交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丰富世界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化传承是每一位青年的责任,山海春声,乡音贺岁社会实践队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宣传传统文化价值,以实际行动传承创新,让春节魅力大放异彩。
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