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燕口述
这门课的名字就叫“美好未来”
2006年, 一位澳大利亚艾滋病医学专家来天津,在几所大学举办有关性病与艾滋病的系列讲座。我作为天大的老师负责对接这个活动,当时,大学生们对讲座的反馈很热情,参与度很高。我发现,中国的年轻人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人流、离婚和艾滋病风险。慢慢的,我的身份从天大老师逐渐转变成该项目组的组织者,项目名称叫“美好未来”,希望帮助中国的年轻人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和人际关系、恋爱关系。我们目前的合作方是天津大学药学院,这个课程没有学分,学生完全免费和自愿。
“美好未来”课程的教材是我们团队成员自主开发的,会随着每年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调整授课内容,现在有九节课,我们使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内容包括自我认知、 友谊与人际关系、沟通的技巧、恋爱、真爱与婚姻、亲密行为与界线等,旨在加深学生们对自我及婚姻的认知。
拿“恋爱”这堂课举例,我们有一个经典讨论叫“你在寻找谁”?我们把学生按性别分成两组,如果同一性别人数太多,可再分小组,每组发一张白纸,写上“我要寻找这样的男/女朋友”,思考要找怎样的对象。完成后把纸收上来,再发一张新纸,写“他/她要寻找这样的女/男朋友”。最后,让异性检查自己猜对了多少,请异性说说自己的感觉。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分享自己或朋友在找对象时曾列举过什么条件,又是怎样确定对方真的具备这样的特质。这个游戏意在让学生明白,找对象时事先清楚自己的要求,并不等于一定要找一个完全具备这样条件的人,而是要尽量避免找完全不符合条件的人。
还有一个游戏,把男女学生混合分为两组,每组四对,蒙上眼睛,把两人的脚绑在一起,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的一张白纸前,共同拿一支笔画出一个人。第一对画头部,第二对画五官,第三对画身体,第四对画四肢。先做完的组获胜。同学们都想尽量画好,但结果不一定如意。这个游戏说明,恋爱中的人多少有点儿盲目,不管多么心甘情愿,两人的沟通合作也远未达到默契。恋爱不只是甜蜜的享受,也包含辛苦的工作,彼此要学会既独立又合作,逐渐从“我”变成“我们”。在上完“恋爱”这节课后,我们希望学生能更实际地描述他们的理想约会对象,了解异性对恋爱的观念,思考约会的目的,确定恋爱中的危险信号。
有一次上完这堂课,一个同学找到我,告诉我他是博士,但女友是专科毕业,他们沟通起来比较困难,周围的朋友也觉得他们两个人不太合适,建议他们分手,但他内心对女友有种责任感,感觉对方并没有错,他在犹豫,单单因为教育背景悬殊是否应该分手?作为老师,我并不会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帮助他理清思路,让他明白自己在想什么,未来要追求什么,那么两个人之间的差距会带来哪些问题,要不要一起解决和承担这些问题,只有想明白了这些事,他们才会有美好未来。
研究婚姻与家庭的凯文·莱蒙博士在《出生顺序》这本书中,把恋爱比作交通,路上有绿灯也有红灯,他建议当红灯亮起,最好停下来等一等,搞清楚状况再继续前进。人无法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出生与死亡,那么,恋爱和婚姻可能就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和决定,关系到你和他人未来的生活质量,所以,恋爱的时候应该避免完全跟着感觉走,要做出理智的选择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