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穿越着时间,在龙孔镇看见的非遗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奋楫扬帆,铸梦丰都”实践团前往重庆丰都龙孔镇金台村,探访了当地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戏牛舞”的传承人秦鹏。通过交流、采访、亲身实践学习,学员们深刻感受到“戏牛舞”的独特魅力,并领悟到了非遗传承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戏牛舞是龙孔镇民间传统舞蹈,展示了人和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场面,传递着农耕时代人与动物的不解之缘和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戏牛舞流传近400年,至今仍然活跃于龙孔及周边。作为丰都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2014年龙孔戏牛舞入选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列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牛形装饰为主要表演道具,结合音乐、舞蹈等元素,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形式展现出来。

  当天下午,实践团成员在非遗传承人秦鹏家中进行了座谈交流。据了解,这位非遗传承人已经在丰都龙孔镇传承“戏牛舞”多年,并且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推动者。据悉,在“戏牛舞”的表演中,指导者拿着长杖在黑牛木偶前指挥,而舞者在黑牛木偶下,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和指导者的动作,使黑牛木偶跳跃、旋转,模仿牛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戏牛舞”的独特魅力。

  表演戏牛舞的道具也颇为讲究,首先是神牛,分为牛头、牛身与牛尾三个部分组成,牛身的形体大小为长2.5米、宽2.2米为最佳。其制作以纸糊为底、以竹篾为架、以棕草为皮缝制,牛尾则以棕草编出。其次是背篼、饲草、草帽等,这三样道具都是为戏牛人准备的,表演时,人身背背篼、头戴草帽、手拿饲草或背篼里装着饲草,通过单人、双人戏牛的形式,将人与牛、牛与牛之间争执、热闹、真实的状态。在秦鹏的家中,实践团学员们全程实践参与了“戏牛舞”的演绎过程,通过与传承人的交流,他们了解到“戏牛舞”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蕴了深厚的情感。

  在亲身体验过“戏牛舞”后,实践团学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秦鹏还向实践团介绍了“戏牛舞”的历史渊源、演唱技巧以及对传统舞蹈文化的热爱之情,他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不仅是文化的瑰宝,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实践团成员表示:“‘戏牛舞’的背后蕴含着丰都人坚忍不拔的精神,让我们倍受感动。我希望能将这种精神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丰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奋楫扬帆,铸梦丰都”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传承的艰辛。作为文化传播者的他们,将通过不同的方式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戏牛舞”,实践团将在龙孔镇的所见所闻写成文章在学校发表,向更多的学生知道丰都龙孔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指导老师韩雨辰表示:“通过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不仅体会到了非遗文化“戏牛舞”的魅力,还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秦鹏无私奉献和坚守的精神。实践团将继续努力,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出去。”

  此外实践活动还得到了丰都龙孔镇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奋楫扬帆,铸梦丰都”实践团将继续大力宣传丰都的“戏牛舞”文化,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来到丰都了解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中。

  本次走访调研行动,使实践团成员对当地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悟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此次走访调研,为更多学生认识和了解“戏牛舞”及丰都非遗文化搭建了桥梁。希望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丰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时间:2023-08-16 作者:胡耀东 刘思言 来源:爱开大学生 关注: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
  • 曲师学子三下乡——走访调查老人所愿,让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