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温室效应不断加剧,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双碳”目标。“双碳目标”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国民的积极保护。其中,垃圾分类是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践行,也是实施“双碳”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为了培育绿色文化风尚,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常州工学院Green is here小分队自发结队,于7月在江苏南京、苏州、南通等五市展开了主题为“垃圾分类 青春助力”的暑期社会实践。
在此次活动当中,我们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选择了自己的方式进行了社会实践:有人现场讲解,宣传知识,提高意识;有人亲身参与,引导示范,坚持服务......骄阳似火,蝉鸣阵阵,青春的汗水挥洒,少年的心在飞扬。实践过程中,我们牢记“凝聚青春力量,助力美丽江苏”的使命。纵然实践之路有些许艰辛,我们满载而归。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总是习惯性地将垃圾一股脑地扔进垃圾袋里,等到出门时将垃圾袋带出扔掉。我们已经对这样的场景习以为常:各式各样的垃圾袋、垃圾箱里,各种垃圾混杂在一起,散发出难闻的气息。我们会捏着鼻子走过,低声地抱怨,却也会转眼忘却。在这次实践中,我们正是将目光落在了平时很少关注的垃圾上。
实践时间里,我进行了垃圾分类的宣传和实践:前往附近多个社区向居民发放宣传海报、加入社区的垃圾分类小分队做志愿者。这些天的实践带来的不仅是行动上的改变,也是思想上的进步。从诸如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标准分类等的基础知识都阐述不清,到凡是居民提出的问题我都可以为他们解释一二。
图为团队成员钱钰、杨卫云同学向当地居民分发李雨菡、马钰同学绘制的宣传海报,海报设计简约大方、生动有趣,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钱钰 供图
荀子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如若我们此次没有亲身实践便不知推行垃圾分类的难度与重要性。垃圾其实也可以是资源,譬如:废纸、废塑料等可以回收加工后再变成相应的原料。也就意味着通过正确的垃圾分类,我们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但这绝非以个别群体之力所能达成的,文明之路我们同行,垃圾分类的全面落实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作为团队实践,本次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魅力。“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最初的我们因为同一个目标而相遇,组成同一支队伍,有些成员甚至素不相识。虽然如此,每一位成员都愿意最大程度地帮助其他成员,相互之间配合十分默契。当队长为实践东奔西走之际,各小组组长主动撑起组内大局,布置相关任务。此外,每天实践结束后成员们都积极地开会 交流,指出彼此的不足并及时改正。总而言之,实践的成功离不开成员的协作配合。
(图为每日实践结束部分成员开会进行交流)
实践的时光悄然远去,但这段回忆永远在记忆之海中熠熠生辉。很荣幸这次有机会能够参加“垃圾分类 青春助力”活动,丰富了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也提高了社会阅历。实践过程中有苦也有甜,我获得了一定成长,也暴露了一部分不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不断为社会贡献属于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