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寻访千年古城,传承庐州文化
7月20日,我跟随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安徽省合肥市,寻访这座充满魅力的人文之都,感受文化流传。合肥,襟江带淮、飞跃发展的安徽省会,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秦朝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
风雨的洗礼,岁月的涤荡,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合肥蹚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总量突破万亿,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科创合肥更显“科里科气”。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大城,源于淝河之汇,兴于巢湖之滨。在经济发展,大城崛起的同时,庐州文化一直被传承下来。
三国时期,合肥一直为曹魏驻守的重镇。由于合肥具有“淮右襟喉之地,江北视为唇齿”和“腹巢湖,控涡颍,膺濡须,枕潜皖,实用武之地”的重要战略地位。所以围绕着合肥的控制权,魏吴两军再次频频交火开战,不断点燃硝烟战火,致使这块土地成了闻名遐迩的三国古战场。
合肥是包公的出生地,也是他读书成长、尽孝从政的地方,包拯在这方沃土上整整生活了41年之久,可见包公与合肥人民感情之深厚。包拯生于合肥,死于合肥,葬于合肥,且还在合肥做过官,造福一方百姓,合肥人民皆感恩戴德,以他为荣。包拯死后的第四年,为缅怀包公,合肥人就在当时庐州城内兴化寺修建了包公祠。其后,各地也都出现类似的纪念活动,代代流传,有口皆碑。合肥包公祠是国内最早的,影响最大的,在漫长的千年岁月中,历经沧桑。历朝历代都不乏修缮工作。清光绪八年,李鸿章捐巨资修复“包孝肃公祠”,才有了今天所见到的景点。
与金戈铁马相应的是合肥的侠骨柔情和诗情画意。
谢家池坝旁,古名笛筝浦,就是一段关于英雄柔情的传说。当年,一代枭雄曹孟德携歌妓美酒来到金斗河上,筝笛齐鸣,鼓乐助兴。忽然一阵狂风吹覆座船,美丽的歌妓葬身水底。从此“渔人常夜闻筝笛声”。虽然,金斗河、笛筝浦在沧海桑田变迁中几近消失,但这段英雄柔情的传说让人遐想不断。
“我家住在赤澜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赤澜桥是乡野渡口,昔日的涓涓流水见证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感情。战乱中浪迹天涯的大词人姜燮心仪合肥两位弹琴操筝的柳氏姐妹,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热情、包容的合肥人慰藉着一代词人孤寂的心灵,给了他家的温暖。
稻香楼古木参天,环境清幽。明清易代之际确是刑部尚人龚鼎孳为秦淮名妓顾媚所筑的爱巢。自号稻香老农的龚鼎孳在家乡的山水怀抱中与红艳唱和,留有真挚的情感传说。“秦淮八艳”中,唯有安身合肥的“横波夫人”顾媚善始善终。红颜有幸,合肥这方热土是善待真情女子的。
在现代史上,合肥这块沃土上还孕育了许多杰出的的女性,像龚普生、龚澎、徐畹球、张氏四姐妹等,她们的涵养学识、她们的人生际遇,洋溢着诗情画意,长留在世人的记忆中。
吴头楚尾,南北交融。独特的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合肥人豪爽豁达的秉性和崇文尚武的侠士风范;长期的中原文化浸润又使得他们清廉孝悌、重情重义。同时,由于战争造成人口的流失和外来人口的不断迁移、通婚、融合,使得合肥具有包容与开放的鲜明的城市文化内涵。在历史的积淀中,合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的内涵,获得国家非遗的黄梅戏、庐剧、门歌、火笔画、洋蛇灯等,如同一股清流,滋养着合肥这方热土。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奔腾澎湃,合肥又迎来了她新的机遇。大建设、大发展、大环境,合肥发出了跨域式发展的最强音。它是综合性工业城市,是美丽的园林城市,也是著名的科教城市。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合肥最为居中,同时有一个独特的特点是濒临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浩渺的巢湖,水天相连,一望无际。湖面上渔帆点点,渔歌阵阵。被誉为“湖田第一胜境”的中庙、姥山岛、文峰塔彰显了独具一般的文化底蕴。
风云际会的合肥,已经在振翅高飞。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是她三张靓丽的名片。相信,不久的将来,她将是一个富裕繁荣的美丽家园、一个文明和谐的精神乐园。
时间:2022-07-30 作者:黄雅茹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