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传闻退出“四大火炉”的重庆,变成了“熔炉”,气温直抵40°。那么在这炎炎夏日,你是选择在空调屋里吃西瓜,还是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呢?纠结了许久,对乡村的好奇战胜了高温压迫,我和成员们组成了一支“助力乡村,文化惠民”实践团。只区区六人,能做点什么呢?不会走到半路就被高温吓退了吧,又或是热情地为农民伯伯帮倒忙……
对此,我想过很多种情况,也时常抓耳挠腮,这个策划怎么写?慰问活动怎么安排计划等等,感觉就像在爬楼梯,一坎接一坎。成员们也总问道,“我们需要帮农民伯伯收割稻谷吗?走访慰问的人家会不会隔得很远?”问题多多,困难重重,我甚至感觉我遇到了大学生涯第一个“滑铁卢”,还没跟社会接轨就要被按到在地。但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后,我们终于实实在在地走进了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符家村。
虽然我们是”返家乡”的形式,但对这个家乡,我们似乎并不了解。从下车那一刻起,我的心情就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村子看起来环境真不错呀,整洁而流畅的公路四通八达,一排又一排的葡萄架层层接壤,时不时穿插着农民伯伯的房子,就连村委会也在马路边,来来回回都方便!但没想到,走进村委会更有一番玄机,这小小的房子里,竟然有这么多的文化活动设施。
村干部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到,“这是我们的农村书屋,平时都是开放的,村民可以过来借书也可以在这里阅览图书;这是科普馆,你们也可以体验一下这些设施;这是青少年之家……”我不禁发出没见识的惊叹,原来随着这些年来的发展,乡村也有了这么多文化设施,可以满足村民们的精神需求了。不过这是不是也说明,村民们的生活变好了,不再为了吃饱饭苦苦挣扎,而是面向了更高层次的需求?
图为村内的农村书屋 带着参观后的疑惑,我和队员们对当地的村干部进行了采访。这不采访还好,一采访我就对自己信息的匮乏有了新的认知。策划书里写的贫困户已经用不上了,因为村里已经没有贫困户了,原本想问的“精准扶贫”等的词也早已过时了。我虽然尴尬,但也实打实地认识到了错误。
因为村里已经没有了贫困户,所以我们的走访慰问计划临时更改了对象,变成了脱贫户。脱贫户现在也是相当困难的群体,仍需要国家对他们予以帮助与扶持,助他们战胜这一艰难时期。在村委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很快来到了脱贫户家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们的家中虽然看起来很清贫,但思想却还是很积极向上、乐观的。贫苦为这些家庭蒙上了一层阴翳,他们却靠着自己的双手,努力为自己撑出一片天,在农地里耕作,饲养牲畜。天气不好,收成不好,都拦不住他们奔向更好生活的决心。
图为成员在寻访慰问脱贫户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禄睿 摄回程的路已是接近中午,公路边里里外外有人站在路边。起初我并不明白,以为他们是有什么活动,到后来看得多了,发现他们几乎人手一串葡萄,才反应过来他们是在路边售卖。这里家家户户都种植葡萄,虽然多但却散,销售起来并不算容易,只好让人顶着大太阳,在路边吸引来来往往的客人,而这些售卖的人年龄也不等,上到古稀老人,下到总角小儿。他们的面孔一晃而过,却在我心里下了一场暴风雨。
我很庆幸,我选择了这次三下乡活动,它让我认识到了一个更真实的乡村,不是刻板的、贫瘠的,而是一个蓬勃的、发展着的乡村,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为着乡村的发展,为了自己的家,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