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非遗,追忆传承
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非遗精神,我参与了洛阳师范学院“青春遇见非遗”团队的实践活动。由于疫情影响,此次实践活动于6月18日—20日在线上进行。
古语有云,慎重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 非遗拥有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千千万万个传承者,用自己的爱心,奉献与拼搏,汇聚起国家奔腾向前的历史潮流,构成一个民族的非遗精神丰碑。
在此次非遗调研中,我和我的搭档采访了郑州金属浮雕制作技艺传承人——刘福喜老师。采访过程中老师告诉我们,“制作金属浮雕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它很考验一个人的耐心,有时候就是自己折磨自己的那种感觉。那时候就是做不到我认为完美的那一步时,精神上都是很痛苦的。所以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败,然后在失败中领悟一些东西,学习一些东西,最终才能找到那种感觉,才能做出来。”听完老师的一番话,我不由得为其拍案击节, 我认为, 相对于技艺更令人钦佩的是老师的匠人之心。
匠人之心,择一事,终一生,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或许我们并没有机会去学习一门传统手艺,成为一个传统的手艺人,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做事不需要一颗匠心。不管我们学习什么,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一颗不断磨砺自己的心,一颗持之以恒的心,一颗精益求精的心,一颗坚守原则的心。在人心普遍浮躁的时代,一颗匠心能帮助我们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也能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专注于生活,驱散心中的浮躁与不安。
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文化的渗透,目前非遗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传承后继乏人,保护工作严峻。金属浮雕同样也面临断代的困境。如今很多人不愿学习金属浮雕这门技艺,一方面是因为来钱慢,付出的劳动和收益可能不成正比;另一方面是制作金属浮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天都要去面对同样的、重复不断的、枯燥无味的工作。现在的年轻人缺乏对金属浮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对传统技艺普遍缺乏感情,缺少认同感。
老师告诉我们,来体验的人很多,但是真心想要学习掌握这门技艺的人并不多,很多人跟着他学习一段时间,掌握一些技法和手法就自己回家练习了。由此看来,当前金属浮雕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学徒在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在学习过后专业能力没有出口,无法真正投入到金属浮雕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去。
传承、弘扬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而应该落于实处。习总书记强调,“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是国家的底色。”而传承非遗,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唯有在每一个人心中都种下非遗的种子,她才是真正存在着,被每一个人认可着。我们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读万卷书”,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行万里路”,在实践中体验、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非遗文化及其传承的故事,挖掘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
时间:2022-07-12 作者:廿六 来源:爱开大学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