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党史,致敬当代巾帼,传承韶山精神
(一)参观红色革命遗址,重温红色党史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当代大学生研究、利用红色革命遗址,感悟伟大的韶山精神,为乡村振兴献策。
实践队首先来到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主席目光炯炯,面带微笑与沉思,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两手执文稿于胸前,铜像高6米,基座高4.1米,全高10.1米,再现了伟大领袖在开国大典的光辉形象。面对伟岸而端庄的铜像,我们肃静注目,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行三鞠躬礼,并围绕毛爷爷铜像走一圈,表达对一代伟人的无限敬意和深切怀念。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通过大量含金量极高的珍贵实物,形象的展示了毛泽东寻求救国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央苏区、长征途中挽救革命、主持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缔造人民共和国、主持社会主义改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一生。
南岸私塾不仅是毛泽东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也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起点。一次,私塾先生邹春培外出,毛泽东将课文背熟后,便邀了几位同学在屋前的池塘游泳。邹先生见此非常生气,便命学生对对子,当先生说出“濯足”,毛泽东对以“修身”;先生又出“牛皮菜”,毛泽东则对“马齿苋”,令先生佩服不已。
毛氏宗祠门坊上有“韶灵毓秀”四字,既指韶山山水之灵,又指韶山人文之秀;房屋分戏楼、中厅、“郭本堂”享堂三进。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创建的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实践队走进支部历史陈列馆,这里融入多媒体的展示手法,成功再现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成立前夕至今一个世纪韶山的光辉历史,展现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是以韶山“五杰”和毛泽东一家牺牲的六位亲人为主要代表韶山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毛泽东同志和韶山无数革命先辈经过长期革命实践不断培养与积累的,它深刻诠释韶山红色基因与精神密码。作为韶山走出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了祖国与人民,他的六位亲人、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最早的五位成员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韶山党组织坚强有力、红旗不倒的根本保证。
实践队员在参观红色景点中重温红色党史,回顾着毛泽东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深刻感受毛泽东同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不朽功勋。“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青年毛泽东从韶山出发,背着行囊,迎着曙光,带着一颗诞生在毛泽东阁楼里的革命火种,焕发出巨大的革命力量,走向山外的苍茫世界,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历经各种挫折,始终坚持初心,以燎原之势带着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东方,重获新生。
韶山人民用实际行动在脚下的土地上创造了自己的光荣历史,铸就了韶山精神无论是在残酷的斗争岁月或是在和平的建设时期,韶山人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那种战天斗地的豪情,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感日月。在革命战争年代,韶山精神主要体现为牺牲、奋斗、奉献。改革开放以后,韶山人民在传承与弘扬革命战争年代韶山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展和凝练为坚定信念、拼搏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敢为人先。“韶山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宝贵的文化价值和强大的时代力量,它不仅是由韶山无数先烈先辈筑成的,更是由像汤瑞仁奶奶一样的当今党员、群众们完善与巩固的。站在历史的起点上,当代青年应该铭记党的历史光辉,传承好韶山精神,接好历史的传力棒,不忘使命、牢记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新时代我们更要弘扬韶山精神,使其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时间:2023-07-29 作者:周俊辰 来源:爱开大学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