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座城市外宣短视频研析字幕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2025年2月15日,本项目关于中国城市外宣短视频字幕翻译的线上调研顺利完成。本研究以多模态视角为切入点,聚焦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选取了30个城市的外语宣传短视频作为分析样本,视频来源涵盖抖音、B站、媒体官网等平台,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翻译策略优化城市形象的国际化传播效果。
样本覆盖广泛,平台各具特色
本次调研选取的30个城市包括四川(见图1)、河南(见图2)、西安(见图3)等火爆程度不同的旅游城市。视频内容涵盖城市景观、文化特色、经济发展等多个主题,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适应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点。调研发现,不同城市的外宣片结合自身城市发展在内容呈现上以及字幕翻译策略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也包括年轻受众的快速浏览习惯、文化深度和细节呈现。

图 1四川外宣片实践调研
图 2河南外宣片实践调研
图 3西安外宣片实践调研
归化与异化策略各显其能
调研结果显示,归化翻译策略在外宣片中应用广泛,尤其在介绍传统文化时,常采用意译或替换的方式,以降低目标受众的理解门槛。例如,某城市将“胡同”翻译为“alley”而非“hutong”,使国际观众更易接受。相比之下,异化翻译策略则多用于强调文化独特性。例如,某城市在介绍“京剧”时,将其翻译为“Peking Opera”而非“Beijing Opera”,以突出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多模态协同提升传播效果
实践发现,字幕翻译与画面、声音的配合对传播效果至关重要。当字幕翻译与画面内容高度契合时,能够有效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理解度。例如,某城市在展示古城墙时,字幕采用异化策略保留“古城墙”的直译,同时配以历史背景解说,显著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深度。
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城市的字幕翻译存在过度归化现象,导致文化特色被弱化;少数视频的字幕翻译与画面、声音的配合不够紧密,影响了传播效果。此外,针对不同目标受众的翻译策略尚未形成系统化标准。研究团队建议,在翻译过程中应平衡归化与异化策略,既注重目标受众的理解,又保留文化独特性。同时,针对不同平台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加强翻译与多模态元素的协同设计,以提升外宣片的整体表现力。
本次调研为中国城市外宣片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结合受众反馈量化分析传播效果,并探索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助力中国城市形象的全球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