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家乡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宿松县文化实践报告
导语:2025年1月22日安徽工业大学文化传承团实践队通讯员方天返回自己的家乡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展开“探寻家乡文化实践活动”。该活动的意义为通过对家乡文化的探寻,来让更多人了解家乡文化传承。
一、实践背景
家乡,是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承载着我们的成长记忆,更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宿松县,这座位于安徽西南部的小城,宛如一颗隐藏在时光深处的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深入了解家乡文化,传承和弘扬家乡精神,我利用假期时间开展了此次关于宿松县家乡文化的探寻实践活动。
二、实践目的
全面了解宿松县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挖掘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同时也希望能为家乡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实践过程
(一)历史文化探寻
我首先来到了宿松县博物馆,这里收藏着众多见证宿松历史变迁的文物和资料。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热情讲解下,我了解到宿松县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历经岁月洗礼,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代的石器、青铜器到唐宋时期的陶瓷,再到明清的书画作品,每一件文物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随后,我前往了一些古老的村落,如白崖寨古村落。白崖寨地势险要,有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和古城墙。漫步在狭窄的石板路上,触摸着斑驳的墙壁,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我得知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家族的传承和记忆。许多传统的建筑工艺,如木雕、石雕、砖雕等,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图为白崖寨。方天 供图
(二)民俗风情体验
宿松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黄梅戏和罗汉墩庙会。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宿松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由当地黄梅戏剧团带来的演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优美的唱腔,让我深深陶醉其中。从《天仙配》到《女驸马》,每一个经典唱段都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通过与剧团演员的交流,我了解到黄梅戏在宿松的发展历程,以及他们为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所付出的努力。
罗汉墩庙会是宿松县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特定时间举行,吸引了周边众多群众前来参加。庙会期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有舞龙舞狮、杂技表演、民间手工艺展示等各种活动。我穿梭在人群中,感受着浓厚的节日氛围,亲身体验了家乡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庙会上,我还品尝了许多宿松特色美食,如糯米粑、豆粑等,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更承载着家乡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图为罗汉墩庙会。方天 供图
- 传统技艺学习
在探寻家乡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宿松县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技艺,如竹编和根雕。为了深入了解这些传统技艺,我拜访了当地的竹编艺人张师傅和根雕艺人李师傅。张师傅从事竹编工作已有数十年,他的竹编作品精美绝伦,从日常生活用品到艺术摆件,无不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在张师傅的指导下,我尝试学习竹编,虽然过程中困难重重,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和传承的不易。
李师傅的根雕作品则充满了艺术创意,他利用树根的自然形态,经过精心雕琢,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李师傅告诉我,根雕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与两位师傅的交流和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技艺是家乡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去保护和传承。
四、实践总结与反思
通过这次探寻宿松县家乡文化的实践活动,我收获颇丰。不仅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传统技艺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还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家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缺失等。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积极投身于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中。一方面,我会通过自己的所学,利用新媒体等平台,宣传家乡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宿松、认识宿松;另一方面,我也会努力学习和传承家乡的传统技艺,为家乡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家乡文化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