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威海)“艺”旅彰文团队深入甘肃省徽县,对当地多所学校的农民画非遗传承与美学教育实践展开调研。
1月19日至28日,团队成员周可欣先后走访了徽县文化馆及徽县第四中学、第一中学和第五中学。在徽县文化馆,团队了解到当地通过展览和“农民画进校园”活动推广非遗传承与美育工作,并借助数字化技术拓展传承渠道。文化馆工作人员董玉霞指出,农民画的红色文化元素可与红色教育结合,提升教育价值,且在政府支持下,传承前景广阔。

在徽县四中、一中和五中,团队发现各校均将农民画融入美育课程,通过社团活动、特色课程、作品展览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非遗传承后备力量。四中利用线上交流指导,一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五中则结合乡村生活素材开展创作,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然而,各校也面临课程系统性不足、师资薄弱等问题,但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如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指导、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等。
周可欣结合自己对农民画艺术的理解,向学生们介绍了农民画的起源、特点以及在当代文化中的价值。她通过展示多幅经典农民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构图技巧和文化内涵,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互动,纷纷拿起画笔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农民画作品。周可欣还现场指导学生们的绘画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让非遗文化在课堂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次调研为“艺”旅彰文团队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推动农民画与美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团队期待徽县各校继续深耕,让农民画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绽放光彩。
(文/图 “艺”旅彰文团队)
2025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