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心筑梦实践队:乡村反诈宣传进行时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诸多便利,却也让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乡村地区受限于信息传播渠道相对狭窄,居民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不足,加之防范意识较为薄弱,成为了电信诈骗的重灾区。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乡村地区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村民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为切实提高村民的反诈意识,守护好村民的“钱袋子”,2025年2月5日,砼心筑梦实践队走进山东省兰陵县横山孙楼村,开展了一场以“反诈护航,共筑乡村安全网”为主题的电信诈骗宣传活动。
活动伊始,实践队成员便与孙楼村村委会取得紧密联系。通过与村委会成员多次沟通交流,全面了解村里的人员结构。在人口年龄分布方面,详细统计了0-18岁未成年人、18-60岁青壮年以及60岁以上老年人各自所占的比例,因为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电信诈骗的认知和防范能力存在差异,这将影响后续宣传方式的选择。同时,掌握了村民的主要职业类别,比如务农、外出务工、从事个体经营等,不同职业的村民接触信息的途径和面临的诈骗风险点也有所不同。此外,实践队还收集了当地常见的电信诈骗类型,仔细梳理以往发生的诈骗案例详情,包括诈骗发生的时间、诈骗分子采用的具体手段、被骗村民的基本情况以及被骗金额等,深入分析诈骗分子常用的话术及手段,为后续宣传工作的精准开展做足充分准备。
在宣传过程中,实践队采用了多种形式,力求覆盖到每一位村民,确保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队员们分组深入村民家中,挨家挨户发放精心制作的反诈宣传手册。手册内容丰富详实,全面涵盖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与典型案例。在讲解冒充公检法诈骗时,队员们向村民详细说明诈骗分子会假冒警察、检察官等身份,利用村民对执法机关的信任,编造诸如涉嫌洗钱、贩毒等严重违法犯罪的虚假事由,要求村民转账到指定的所谓 “安全账户”,并声称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清白,避免受到法律制裁。讲解网络刷单诈骗时,告知村民诈骗分子通常会先以小额返利为诱饵,在社交平台、短信等渠道发布轻松赚钱的刷单信息,吸引村民参与。起初,村民按照要求完成少量刷单任务后,会迅速收到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返利,从而放松警惕。随后,诈骗分子便会诱导村民投入大额资金进行所谓的 “高回报” 刷单任务,当村民投入大量资金后,诈骗分子便会消失不见,让村民血本无归。
实践队在村里的广场举办了反诈知识小讲堂。讲堂通过播放精心挑选的反诈短视频,以直观的影像资料向村民展示诈骗的过程与危害。这些短视频来源于真实的诈骗案例,经过专业剪辑,突出了诈骗的关键环节和防范要点。讲堂上设置了问答环节,村民们积极参与,纷纷提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疑似诈骗情况。有的村民提到接到自称银行客服要求提供银行卡密码的陌生电话;有的村民反映收到要求填写个人信息的不明链接;还有的村民表示收到声称中奖但需要先缴纳手续费才能领取奖金的短信。队员们针对村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逐一进行耐心解答,从诈骗原理入手,详细阐述诈骗分子的作案逻辑,再结合实际案例,为村民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如遇到陌生电话要求转账或提供重要信息时,务必先与银行、公安等官方机构核实,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等。
为增强宣传效果,实践队还组织了反诈文艺表演。队员们自编自演了小品《反诈风云》。小品从创作构思到排练演出,都经过了精心打磨。在表演中,队员们生动演绎了骗子行骗的过程和村民识破骗局的经过,通过剧情的推进,展现了常见的诈骗场景和应对方法,让村民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对电信诈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表演结束后,实践队还对小品中的诈骗情节进行了复盘,进一步强化村民的防范意识。
本次砼心筑梦实践队在山东省兰陵县横山孙楼村的反诈宣传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方式了解到,村民对电信诈骗的知晓率大幅提升,从活动前的不足 50% 提高到了活动后的80%以上。大部分村民表示,对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有了清晰的认识,在面对类似诈骗时能够保持警惕。同时,队员们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锻炼,从前期的资料收集、与村委会沟通协调,到宣传过程中的讲解、答疑以及文艺表演的策划组织,都极大地提升了队员们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未来,砼心筑梦实践队将继续关注乡村发展,总结本次活动的经验教训,计划开展更多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建立长期的反诈宣传机制,定期回访孙楼村,持续更新宣传内容;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反诈知识进校园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庭,进一步扩大反诈宣传的覆盖面;结合乡村电商发展,开展针对电商诈骗的专项宣传,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孟鑫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发布时间:2025-02-05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