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与动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持续加强卫生基层建设。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医疗的真实现状,感受乡村振兴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9位师生组成“智”在必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为时8天,以“医”通百通,助力振兴为主题实践活动。
在2020年我国实现全年脱贫以后,乡村振兴成为今后长期的首要任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医疗体系数据传递速度、完整性、标准化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由于乡村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趋势加剧,城乡医疗服务水平不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近年来,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智慧医疗逐渐进入人们视线,它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禁锢,让优质资源走入基层,有利于推动乡村医疗体系建立与完善,能够极大地提升乡村振兴所必需的公共体系服务的效率与精准性,推动我国乡村振兴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本次调研采取了线上发放问卷,线下调查走访和文献研究三种方法结合的方法。线下走访调研过程中,团队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内分工提问、记录、拍照、录音。每天结束走访后,团队成员共同汇总整理采访内容,修改问卷。经过几天的调研,团队一共走访了汤峪镇的塘子村、高堡村、代寨村、圪塔村、河东村以及焦岱镇部分村落,通过走访调研与当地村民用方言交谈,掌握村民实际生活中就医情况,了解当地医疗的发展,明确乡村不同群体的看病困境。结束线下走访,团队汇总整理调研内容和结果,并据此发放问卷。
乡村医疗现状的调研主要发现如下所示:
1、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中老年人看病难 在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不由得感概:“现在农村老年人太多了,基本上看不见年轻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显示: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严峻,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0%。乡村老龄化问题凸显,中老年人看病成了乡村医疗发展的一大难题。根据调查乡村中老年人看病就医难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 中老年人对智能手机不熟悉,许多情况下需要子女陪同看诊或是原本可以线上办理的业务。2. 中老年人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大部分日常开支来源于子女,所以很多中老年人坚持“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起”。3. 中老年人对很多医疗政策不了解,对医疗保障,报销制度等知识掌握不全。4. 中老年人行动不便,地段医院不能提供良好的治疗效果,中老年人前往市区就医明显不方便。

(图为实践队采访蓝田县曾经的村医 魏金丽摄)
2、城乡医疗资源差距大,乡村优质卫生资源不足乡村医疗机构包括一些村卫生所和镇上的卫生院,级别普遍偏低,缺少优质的医疗人才和高端的医疗器械,治疗水平非常有限。乡村医院对于普通简单的小病症可以治疗,但是遇到大病症状或是小病症状恶化等就无法进行治疗,需要前往市区医院看诊,特别是在疫情形势下,出现发热情况,也需要前往市医院。对于农村人口前往市区就医,又有花费高,保障低,报销比例低的问题。

(图为带队老师指导实践队开展调研 魏金丽摄)
3、医疗常识的普及水平有待提高 据有关报告显示,我国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仅占GDP的2%,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近年来,农村推行的“新农合”给农村医疗带来便利,但仍然不能弥补城乡之间的差距。传统的农村医疗科普传播工作仍然以医疗机构为主要阵地,而且传播方式单一,内容大多围绕艾滋病、性病等传统主题,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涉及甚少,知识量明显不足。村民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平台向我们老百姓普及医疗常识,让我们知道这些疾病的危害和基本预防手段。”
调研结束,团队成员感触颇深,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受益匪浅。社会实践给了他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只有真正地深入基层,体会老百姓的苦与乐,才能够真正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与魅力。
短短八天的调研,实践队感受到乡村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发现乡村医疗发展的一些问题,但“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智”在必兴队将持续前行,继续为乡村医疗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队主要从智慧医疗的线上预约挂号、线上问诊、健康档案这三个方面对智慧医疗的普及水平开展调查,具体发现如下:
1.村民对智慧医疗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别通过实地走访,团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智慧医疗的态度存在很大的区别,总体来看,年龄在20-40岁的人群对智慧医疗的接受程度偏高,年龄在40-55岁的人群对智慧医疗持怀疑态度,年龄大于55岁的中老年人对智慧医疗的接受程度很低。探究原因,发现村民对智慧医疗的接受程度与他们对于智能手机使用的熟练程度有很强的联系。
对智能手机较为熟悉的村民对智慧医疗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这部分村民尝试过通过互联网搜索疾病治疗方案,接触过线上挂号,了解线上问诊,他们认为智慧医疗会比传统就医方便快捷,流程简单,愿意尝试多元的就医方式。当然,也有部分村民对线上就医存在顾虑,他们担心医生的资质是否合规;线上就医诊断结果是否可靠;会不会有误诊,乱开药的现象等。大部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村民对智慧医疗了解甚少,他们认为这种就医方式“老年人不行”,“病人自己也说不清楚病症”,“在农村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目前难以实现”等。
2.村民对智慧医疗存在明显的信任问题在调研过程中,问卷中常常问到一个问题:“您相信目前的智慧医疗吗?”受访者的回答大多不会很肯定,完全信任的情况比较少。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可以尝试,但需要对医生的诊断有个判断”,“观望态度,需要有人尝试”,“希望有担保”,“感觉有难度,需要有人先使用”,甚至有一部分的受访者直接表示“不相信,效果不好”,“不相信,看病需要医生与病人的沟通”。
3.村民对智慧医疗有较高的期许“少花钱、少跑路,治好病、不怕病”是基层群众的就医期待。通过实践队的讲解和宣传,许多的村民对智慧医疗有着较高的期望。村民们希望在未来智慧医疗能够让更多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实现共享,更多有需要的村民能够享受到专家号和优质的医疗设备;希望实现各级医院之间的信息流通,减少重复检查和过度检查的情况;希望未来的智慧医疗对中老年人更加友好,流程简化,操作方便;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普及更多的医疗常识和医疗政策。
为期八天的调研结束了,实践队成员都表示这次的活动虽然每天都很劳累,但是非常有意义,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受益匪浅。在调研中摸索如何与陌生人交流、怎样引入调研的内容、怎么消除访谈的障碍、学会处理不信任和面对拒绝、面对失败并重新鼓起勇气……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社会给了大学生一个更加现实的舞台,提供了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从理论到实践,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