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面积2718万亩,森林覆盖率
77.12%,森林蓄积量达
2.1亿立方米,福建三明,这座绿树成荫的小城为群山环抱,是隐藏在东南丘陵中的“绿色明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3年10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聚焦三明林改。三明市近年来重点开展的林权登记管理机制、林地规模经营机制、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票制度、林业碳票制度、林业投融资机制等6项创新探索被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吸纳推广,在会上作重点推介。
勤劳勇敢的三明人们,以绿水青山焕活金山银山,将美好愿景化成幸福实景。
制度创新引领生态致富道路20世纪90年代,由于集体山林产权不明晰,利益分配不合理,森林乱砍滥伐现象严重,一度造成村民“靠山不能吃山”的困境。1998年,洪田村迈出林改步伐,把土地承包责任制引向山林,全村1.28万亩商品林产权明晰到户,成立16个经营组,分别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明确各方责权利,引导林农以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恢复了绿水青山,百姓口袋也越来越鼓。
一直以来,三明市聚焦机制创新,有效盘活集体林权,让林农经营更加自主、处置更加灵活、收益更有保障:20世纪80年代,全国分山到户时,三明不分山,却分股、分利;20世纪90年代,三明率先探索分山到户;2008年,全国开始推动林权明晰到户时,三明在已经完成分山分林、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
碳汇(Carbon Sink),是指通过
植树造林、
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
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2010 年起,三明市在福建省率先开展林业碳汇试点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市现已策划落实林业碳汇项目 12 个,项目面积118万亩,其中完成核证7个,备案签发5个,成功交易4个,交易金额1912万元,并在全国、全省实现“六个率先”:
一是营造全国首片碳中和林。2011 年5月,建宁县营造了全国首片企业碳中和林(150 亩);2020年3月,尤溪县完成全市首个会议碳中和公益林25亩;2021年3月28 日,兴业证券联合兴业银行举办的 2021 年春季策略报告会,首次通过购买林业碳汇实现碳中和;
二是设立全省首个碳汇专项基金。2013年10月,永安市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捐款 1000 万元,注册设立“永安碳汇专项基金”。
三是成立全省首家碳汇服务机构。2016 年 8月,将乐县注资1000 万元,成立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承接林业碳汇项目开发16个,已备案签发 15 个。
四是发放全市首笔林业碳汇质押贷款。2021 年 3 月 26 日,将乐县获得全市首笔“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 100 万元。
五是完成全省首个社会化碳汇造林项目交易。2021年5月6日,尤溪县社会化碳汇造林项目 (FFGER) 完成首笔交易,其中第一监测期碳减排量 13.17 万吨,交易金额 200 万元,惠及农户近 2000 户。六是审结认购林业碳汇替代性修复生态环境案件。2021 年 5 月 31 日,将乐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森林火灾案件,过火面积 96 亩。被告人主动赔偿 17 万元,并认购林业碳汇 133 吨,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替代性修复,具有酌情从轻处罚的情节,判处有期徒刑 9个月,缓刑 1 年。
碳票是碳减排量收益权凭证,碳资产交易的“身份证”。相当于一片森林的固碳释氧功能作为资产交易的“身份证”。形象地说,一片林子每年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释放多少吨氧气,经第三方机构监测核算、专家审查、林业和相关部门审定,最终制发具有收益权的凭证。该凭证被赋予交易、质押、兑现、抵消等权能。三明林业碳票改革举措受到国家林草局、福建省委改革办等的肯定,被列入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陕西咸阳和榆林、安徽滁州、贵州毕节和石屏等多地借鉴三明做法,发行当地林业碳票……
2019年底,三明针对分山到户后林权碎片化,以及林农缺技术、缺资金、缺管理导致林分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全国首推“林票”,率先开展以“合作经营、量化权益、市场交易、保底分红”为主要内容的林票制度改革试点。
具体做法是,由国有林场与村集体共同出资造林或合作经营现有森林,把合作经营林地林木资产折资量化,以林票的形式发放给林农。
林票作为收益权凭证,通过交易流转、抵押贷款、制发单位兜底回购等方式,使林农获得更多收益,也让林权流转更顺畅、融资更灵活、资源变现更便利。
由此,林票变成“绿钞票”,树林成了“活银行”。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三明累计制发林票总额7.68亿元,惠及近8万人,全市有411个村开展“林票制”改革试点,试点村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等,每年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由于“林票1.0”是非标准化金融产品,存在流通性不足、市场化交易难等问题,只能在村民之间流转,无法在交易场所交易。为破解这些瓶颈,三明市持续强化引资入林,在第十八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发布全国首张林业生物资产票据,开启“林票2.0”时代。在这张票据上,林木资源成为相对标准化的投资标的,不仅能够进行交易、流转,向银行质押贷款,后续还可由金融机构或资产管理机构通过信托计划或资管计划认购,切实推动社会资本“进山入林”。
“林票制”实现了森林资源资产化、林权票证化、林农股东化,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而“‘林票2.0’为社会资本投资林业提供了新途径,社会资金的参与将对营林造林有很大助力。”官庄国有林场场长张标强说。
开发保护并行守护人与自然共生只此青绿一抹,当以真心相奉。三明市坚持适地适树,培育木荷、枫香等乡土优势树种苗木,营造块状混交、针阔混交林,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出材价值。林下经济是绿色经济增长点,三明全市开发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448万亩,带动近28万农民参与林下经济经营,2023年实现产值179亿元,林农在茫茫林海中捧起了生态“金饭碗”。除此之外,在“以竹代塑”发展大背景下,竹木产业也呈现广阔发展前景。竹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设永安、尤溪等竹木加工特色园区,初步形成“三核一带多极”的竹产业布局,培育和其昌、八一永庆等行业龙头。一手抓生态一手抓经济,天然植物油提取、生物质竹浆模塑等精深加工产业并行发展。“以林业做产业”的三明,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也走出了共同富裕的三明林改之路。2023年实现林产工业产值1008.5亿元,1200多家林业企业吸纳4万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6万元。
三明市建立基层林业站“一带三”模式,林业站站长同时管理林业站、执法队和护林员,原本独立工作的三支队伍统筹到一起调配管理,有效整合基层林业工作力量,做到了保护森林资源打、防、管、控并举,大大提升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水平。同时,林长制也回答了“林要怎么管”的难题,把工作落脚在护林员“精细化、网格化、社会化、智能化”管理上。全市共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4565名,聘用生态护林员2300多名,国家标准化林业站覆盖率居全国前列,获评国家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成效明显激励市。科技力量赋能高效巡护,由森林资源管护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机空中巡护,实时传输数据,与林业执法队伍配合,同时结合视频监控平台、林业地理信息系统,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监测与管控的精确性与效率。据了解,火情瞭望监测系统的监控探头可以监测方圆5到10公里地区的烟雾、火点。当监控扫描到疑似火源点后能够及时提供火场信息,实现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目前,全市已完成建设33处高清远程火情监控探头,同时,三明市林业站实现无人机配备全覆盖,有效提升专业化、信息化能力,这些措施不仅切实守卫了珍贵的资源,也彰显三明贯彻林改的决心。
如今,三明通过多年积极深化林业管理、经营体制等改革,探索可持续“造血式”林改富民模式,绘就了一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截至2023年底,2023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299亿元;林农收入稳步增长,重点林区林农涉林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近1/3,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繁荣。
新时代,林改进入深水区,三明始终保持不松劲、不回头的韧性,从林权流转机制的创新,到林业金融机制的创新,从森林保护和利用机制的创新,到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创新……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不会停下,始终秉持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的三明,将继续讲红色土地上的绿色故事,让更多生动实践扎根三明大地,奏响着更加洪亮且奋进的“林改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