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重走新四军路,收获不一样的感悟

为真实体会宣城市浓厚的红色文化并推动其继承与传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注入青年活力,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在7月15日至18日赴宣城市泾县开展“重走新四军路”暑假社会实践,进行红色资源调研。
在这几天内,团队成员们沿着新四军的足迹,探访茂林革命遗址——我们参观了“4117”广场,抚摸子弹打破时间留在巨大石块上的深深印记;登上了皖南事变主战场东流山,透过斑驳的土墙感受革命年代的战火纷飞;观赏了吴氏大宗祠,历经百年更添恢弘的古老建筑仿佛带我们穿越到了那个热血的集会现场;也游览了皖南事变指挥所石井坑,看着曾经满目苍夷的地方斗转星移间被葱郁覆盖,心里百感交集……我们走过茂林许多红色旧址,但亲自爬上赤坑山蜜蜂洞的经历却最让我久久不忘,感慨万千。
蜜蜂洞位于茂林濂长村赤坑山,地势隐蔽,难以攀登。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副军长项英与副参谋长周子昆为躲避国民党的搜寻,在当地村民帮助下躲入此地,可惜最后在洞中不幸被叛徒杀害。我当时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故事时,并不十分以为然,国民党几万人,缘何连一座山中的两个人都翻不出呢?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须躬行。当我磕磕绊绊一步一步地走在坎坷不平,近90度倾斜的石块阶梯上,看到一堆又一堆千奇百怪的虫子穿梭在茂密的植物丛中时,我不禁慨然:“当年若不是叛徒刘厚总,怕是项英,周子昆两位便已脱困了吧。”我此次登山的路是后来为纪念两位首长才开辟的,几十年前这带是没有山路的,也难怪国民党屡屡搜不结果,有谁会想到会有人住得下这座荒山呢?。可就在这座没人能想象到会有人能够居住的山中,项,周二位竟在此洞中隐蔽一月有余。当然是少不了当地村民的帮衬,而当我看到蜜蜂洞内的光景时,又觉十分不可思议——首长居住的地方怎么如此简陋?不到十平米的天然岩洞内,成年男子不能直腰,七月的环境尚且阴暗潮湿,景象一眼全收,无多余家具,只两个大点的光滑石块做凳,与再大点的石块做象棋桌。仔细端详着棋桌上残余的棋盘痕迹,我的思绪发散,恍然见到了两位首长快然对弈,不为现下自身艰苦险境忧愁,抱着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等待地方党组织的联系,在狭小山洞内亦能指点乾坤。光各样的昆虫都能吓得够呛的我,登了不到一小时山路就气喘吁吁的我,不得不敬佩这两位艰难攀上这座赤坑山并每日靠干粮咸菜生活的首长。若不是凭着对革命的满腔热血,对共产党的真心拥戴,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与对民族的殷切希望,这样的生活,又有谁能忍受呢?
而又正是有了对革命,对党,对民族的坚定信仰才成就了神话般的新四军!重走新四军路,我的脑中,时常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龟裂而不知。”重温革命故事,这是对当年新四军战士们在皖南事变时国民党四面包围下艰难反抗的的真实写照。寒冬腊月,顶着前路的迷茫与死亡的威胁,革命先辈咬牙走出了这条路。新四军战士们承受了那么多的苦难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有了我们现在舒适的环境。无论是在哪个年代,他们都值得被铭刻在国史丰碑上。他们坚定信念,英勇果敢,顾全大局,内外团结,步调一致,他们继承了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和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光荣传统,他们是铁军——新四军!
革命是唤醒新时代的号角,精神是一个民族灵魂的体现。这一路上,我们收获了太多不一样的感悟——是书本无法给予的,是口头不能教授的,是只有我们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感悟到的,新四军精神。先辈们的事迹在前,后辈们不敢忘却,我们缅怀先烈,将他们保家卫国的情怀投入到岗位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间:2022-09-08 作者:潘双怡 沈若枫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关注: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
  • 政府挂职锻炼工作总结
  • 2022年7月16日我正式到苏圩镇人民政府报道实习,领导安排我至乡村办(苏圩镇“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进行实习工作。实习工作至今已
  • 社会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