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在五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祖先们不仅留下了有形的古物,还给予了我们同样珍贵的无形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短暂的寒假,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小队分组奔赴多个地区进行社会实践,不仅了解了许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而且感悟到了其可贵的品质与传承的不易。
我们先后来到东营市文化馆、日照市文化馆、泰安美术馆、东夷小镇、威海民俗文化村、郑信记旗舰店,在寻找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的同时,不仅感受到了各地的人文关怀,而且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更是深深的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戏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吕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在东营市,吕剧从诞生起就一直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它不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拥有着非常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人们歌唱它或是演奏它时,总是发自最真实的内心,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是最真挚最朴素的。配合上张扬独特或淡雅素净的戏服时,就连空气都氤氲着古典雅致的文化氛围,此时人们所感受到的便只剩如痴如醉了。我想这便是吕剧的魅力所在吧。
东夷之美,美在其精巧的割花。一走进徐俪平师傅的店铺,映入眼帘的便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但其实,只有毛茸茸的才是真正的割花作品。在这些精致小巧的物件的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承载了每个传承人的心血。一个精致的虎娃娃手法娴熟的人也要消耗至少三个月才能完成,可见其工艺的复杂与传承的困难。割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针一线,缝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供观赏的玲珑物件,更是对年幼孩子们的祝福与心意;一刀一割,割出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精美的花纹,更是对割绣传承的热爱与敬畏。东夷之美,也美在其有趣的糖画。在东夷小镇的一角,郑师傅的糖画小摊围满了人,显得格外特别。走进看,师傅以糖为墨,以勺为笔,在光滑的铁皮桌板上用最柔软的半流体糖浆写下了最刚劲有力的汉字。这些字好似在郑师傅的勺下翩翩起舞,在加热后迅速凝固,形成了真真正正的糖字。不仅是这些字,还有许多精美绝伦的图案也让我们叹为观止。直到我们亲手尝试,才深知其不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原来看似简单的几秒中背后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功夫啊。我想,即使糖画的制作过程一气呵成,不像割绣那般耗时耗力,但谁又能说其是个简单的艺术呢?不论是行云流水的糖画,还是精心雕刻的割绣,它们都是这个小镇里的艺术宝藏与文化焦点,值得每个人去拜访学习。
不同于割绣技艺,剪纸不仅要求制作过程的精细,更考验的是制作人的想象能力。一张正正方方的纸摆在你面前,递上一把剪刀,你会剪出什么样的新奇图案呢?我们先后探访了同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莲剪纸和胶州剪纸。五莲剪纸,主打的是海洋文化,将各种海洋元素融入一剪一刀之中,其中的美便不言而喻了。胶州剪纸以民间生活为主基调,十分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不论哪种剪纸,我们上手一试后才懂得其中的乐趣。特别是展开成品的一刹那,成就感油然而生,我们也明白了不仅仅是春节所见的红色福字剪纸,五颜六色的剪纸与各式各样的图案原来也是可以通过剪刀剪出来的。相比之下,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习起来成本比较低的,但谁又能说它不有趣呢?
就如奇巧人王叔远一般,在威高民俗文化邨秦嗣安师傅也有如此令人折服的技艺。秦师傅是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威海船模技艺传承人,出自他手中的船模样式有千百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模型不仅在外形上与实物一模一样,就连细小的部件也几乎与实物相差无几。我们随着秦师傅穿梭于榫卯之间,感受船模的精致,更感受到了船模给预报实船航行性能和辅助船舶科研教学带来的重要价值。
体验过了手工制作,也欣赏过了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也许一碗凉虾就是那前所未有的一股清流。宜昌凉虾制作技艺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虾主要由红糖和大米做成,没有添加任何的食品添加剂,对身体也有一定的好处。我们跟随传承人袁鸿斌先生进入“郑信记”,一股奇特的清香味便勾起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和对美好的向往。凉虾是宜昌人民心目中独有的文化符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凉虾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多的承载了宜昌人民的一种乡愁,一种对家乡的依恋之情。我们感谢袁鸿斌先生一家不畏艰难险阻保存了这份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让今天的我们的情怀有所安身之处。
走过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的地区,仿佛隔空跨越了好几个世纪与创作者们进行了一场受益匪浅的对话。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寻找非遗,注重传承,我相信这也是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希望看到的。如今,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年减少,而多数年轻人也更加愿意自己创业做一些时代前沿的新型工作,所以愿意从事继承事业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但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深知其中的乐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这不仅仅是国家的任务,更是我们爱国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通过此次的非遗探寻之旅,我们加深了对非遗的认识,也拉近了我们与非遗之间的距离,为以后的非遗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如今的非遗之所以逐渐被人们遗忘,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被创新型产品所替代,让真正的非遗遗留在了时代的后沿。因此,为非遗产品进行适当创新,重新抓住人们的眼球,这便是当下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承方法。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在我们这代人齐心协力下,定能使非遗传世芳华,惠泽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