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庐山脚,然后改变这个世界 ——参观岳麓山与新民学会旧址有感

大二下学年期末阶段,中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子们从南校区搬到了本部,那是一个坐落在岳麓山山脚的校区。
校区建在山上,自然就得比建设在平地上的校园有特色一些。犹记得刚搬完宿舍时,年级群里有一位男生上传的视频狠狠地火了一把,只记得视频中那位录像的同学持着手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为大家介绍着他的宿舍:“......不仅全年没有太阳直射啊,朋友们,我们再看看窗外。”随后他拉开阳台门,将镜头对准窗外的山林,“朋友们,我的床铺,正正地对着一座坟啊,一座坟啊!”若是网络上查询到的文献无误的话,那位每夜都能与他共同流转日月精华的烈士,应该就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宁乡籍远征军将领齐学启将军。
本次登山之旅,我们一行人从云麓山庄后方的景区通道登上岳麓山顶,并分别参观了数位烈士的丰碑墓志,在盘山涉涧的途中感受了历史的厚重,在登梯赴壑的同时体会了和平的可贵,在目极千里的同时畅想了未来的道路。
承南岳而起,望湘江于无穷,海拔不到300米的岳麓山能有如今之“名”,与其背后的“仙”脱不了干系。而这令中国群山只能望其项背的“仙”,正是其在湖湘文化中起到的脊梁般的支柱作用与核心作用。“云麓宫”、麓山古寺、岳麓书院......众多文化遗迹凝聚着绚烂多彩的历史轶事散落在山间,为岳麓山林谱写了无数华丽壮阔的史诗。化“前之岳麓”为今日之岳麓者,却也不是他人,正是一代代进步、勇敢、不畏牺牲的岳麓同仁:在宋朝末年,当蒙古军队南下围攻儋州时,岳麓书院的学生们为了国家挺身而出。明朝末年,岳麓书院院长王夫子留下了学术遗产。近代以来,岳麓之同胞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等为加强国家建设,维护中国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若要细究岳麓山间之墓葬,被称为“一半现代史”或“一半民国史”的它,事实上源自于陈天华和姚宏业烈士的埋葬。
陈天华和姚宏业都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志士,都曾留学日本,也都选择了投水而死的英雄主义,都在死前留下了发人悲恸的遗嘱。
陈天华、姚宏业的公葬,后来被认为是对外争取国力、对内争取民主的爱国成就,是同盟会成立后中国最早的有影响的学生运动之一。
《申报》在1906 年6月8日就报道了此事。文中如此描述:“新化陈天华益阳姚宏业两烈士灵柩现已载运回里,湘省各学堂学生遂于上月二十七日在左文襄祠举行追悼大会,本月初一日合葬于岳麓山前,送殡者约有数千人。葬后有湘省巨绅多人迭次谒见抚院,面陈岳麓山向例不准安葬坟茔,往年有岳麓书院山长罗慎斋前辈暨湘乡曾文正公曾经奏请入葬,均为本省士绅阻止,现在陈姚两留学生竟敢公然入葬,并未知照地方绅董,殊属藐玩谬妄,应请从严究惩、勒令迁葬云云......”
由报道不难窥见,若是往前,岳麓山是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埋葬的,昔日的山长罗典乃至曾国藩想要安葬在岳麓山,都遭到了本省的绅士们的阻止。
贵族代表认为,陈天华不应该被埋在岳麓山,并向湖南省长庞洪枢提出抗议。联盟成员禹之谟和贾振在决定将陈、姚二人葬于岳麓山时,就已经预料到会有这样的抗议,但为了“彰显烈士的正义”,他们决定不改变埋葬地点。在禹之谟等人的坚持下,两位烈士被埋葬在岳麓山。出殡当天,数千名弟子从朱张渡、小西门渡过湘江来到岳麓山,送葬队伍绵延15公里以上,“观众涌入城中,堵在路上”,从长沙城西望去,“皆为缟素”。
6月8日至8月10日期间,有8起与陈天华和姚宏业的葬礼仪式有关的纠纷报告。根据同年6月28日的后续报道,陈、姚二人的坟墓被要求迁移,但由于学生的抗议,这一要求没有实现。
在学院的墙外。有着岳麓山更焕新生的一面。距离岳麓书院仅200米。在入口门外,一个四角略微弯曲的绿瓦方亭隐藏在树木之间。亭子就像亭子的牌匾,上面写着 “自卑”。它可以追溯到《中庸》中所写到的“辟如登高,必自卑。”
自卑并不是今天人们停滞不前和自我中心的借口。相反,一个人应该以谦卑和谦虚的态度开始,以一种更新的姿态开始生活。
而“爱晚”,则不同于“自卑”。岳麓书院前门位于湖南大学内,而后门则正对着爱晚亭。依附岳麓晚秋红叶之盛景,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在乾隆年间修建红叶亭。而山长之好友清代著名学者毕沅,管亭边如火红枫有感,取杜牧所作《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爱、晚”连字,为其赠名“爱晚亭”。修建后的爱晚亭,亭匾上“爱晚亭”三字为毛主席亲自题写,行云流水,铿锵有力。
何谓地灵?从岳麓书院到中南大学,从天地佛心到自然道法,层林铺遍,百舸争流,深厚底蕴,地灵如此不过。何谓人杰?思想碰撞,文理综论乃至励精图治之革命先烈,将岳麓之天下胸怀与豪情壮志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即人杰是也。物华且天宝,人杰而地灵,“仙”气满溢,造岳麓之盛“名”。
离开岳麓山,我们来到了坐落于景区不远处的新民学会旧址,不到半里的距离,新民学会的人流量相较岳麓山景区减小了不少。于繁华之外岿然肃立,竹樟斜护,简静古朴,新民学会旧址映入眼帘。绿荫丛丛的窸窣作响、小径连绵的延伸、青瓦白屋的静默展示,似乎在言说着那段星火起燎原的革命史。新民学会旧址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风景区内,依据原貌复建,现分为旧址和陈列室。拜访新民学会旧址,观摩革命故地,传承红色革命基因,淬炼爱国主义情怀。
新民学会旧址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人物蔡和森的故居,时隔百年,就是在这个略显荒寂的地方孕育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就是在这个无任何雕琢粉饰的地方催生了撼动压迫、改变中国的新思想。
走进旧址的堂屋,一张木桌摆放在屋子内侧,四周有几把木椅。怀旧的场景好似在将历史再现——那是1918年的4月14日,“湘江三友”蔡和森、毛泽东、萧子升同一些进步青年在这间堂屋举办了新民学会成立仪式,13个有志青年开启了志于“改良人心风俗”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革命史。那时还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毛泽东后来在诗中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来形容那些朝气蓬勃、志气风发的日子。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超越了狭隘的利己思维,以爱国、救民之情怀心存天下,用智慧为解救中国寻找出路,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的觉醒、民族的突围贡献着全部热血和力量。
游览蔡和森故居的过程中,简陋的场景令人震撼。就寝室的床、堂室的方桌木凳、书桌衣柜、厨房的灶台水缸、用于耕作使用的个把农具、吃水用的水井几乎是这里全部的家具和设施。每每观摩,时时驻足,睹物思人间,仿佛看到我们的革命领袖曾经渡过的那些宁静、淡泊的时光。难以想象是怎样强大的精神力量能让早期的革命党人超越物质的享受,而是孜孜不倦地追求思想进步和民族存亡。生活之俭,孕育着中国共产党的廉洁、勤俭的优良基因,即便是知识分子也能与广大的人民群众有着同样的“人间疾苦”的感受,忧广大人民群众所忧,思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求广大人民群众所求,始终与人民感同身受。
屋室之外,清新油绿、垄沟整齐的大片菜畦尽收眼底,充满生机。这是蔡和森家租住这里时使用的菜地,那时毛泽东等人常在周末来到这里一起耕田、栽种,
他们不只是有着深切热忱的先进知识分子,也是喜爱劳动、注重实践的革命家。一边劳作种菜,一边探讨形势、时局、革命思想和学术等问题。听闻菜地还曾有过趣事,蔡和森、毛泽东等人经常以“三浴”即风浴、雨浴、阳光浴来磨炼意志,他们相聚探讨革命问题,时常露宿凉亭,遇风不避,淋雨不躲,故意增强体魄,锻炼自我。革命的路上离不开志趣相投的同行者,他们是认同彼此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伙伴,也有着共同理想目标的志士仁人。
移步至陈列馆,观摩着新民学会的荣光史迹,不禁为之震撼。一副蔡畅书写的“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古”的珍贵题词摆放在陈列馆醒目的位置。馆内悬挂着一张形象而有年代特点的时局图,将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形势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尚存内忧,又增外患,可见当时中国的形势是多么紧迫。陈列馆中还陈列着新民学会的先进人物、会议、运动等的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令我心生敬畏和感动。
游览新民学会旧址,探寻革命先辈足迹,积淀红色文化之力量。饮水思源,观党史颂党恩,如今的美好生活曾是多少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朝朝期盼的夙愿;继往开来,承信仰辟新路,新时代的我们应将老一辈革命英雄的强国理想根植于思、深值于心。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自当以史明志,涵养“激扬文字点江山”的蓬勃朝气,存留“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悲悯之心,续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敢言“倒海翻江卷巨澜”的壮志情怀。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还应以史力行,学习革命先辈敢为人先、敢于探索的勇气,不囿于桎梏,不惑于困难,敢于打破僵局;心怀纯粹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淡泊之心,不动摇,不迟疑,让信念犹如灯塔指明迢迢大路的方向;目标明确,脚步夯实,善于思考,乐于实践,做到“知”与“行”的合一。弘扬觉醒之力量,擎画壮美蓝图,我们还需矢志奋斗!
在返回寝室的路上,我丈量着岳麓山的高度,将脚步迈向我那同样坐落在山脚下的“陋室”。在那样一个难得的晴朗午后,身旁同行的友人与不远处路过的师生都变得真实却又遥远,阳光四散撒着,我不禁有些唏嘘:若是要我去改变这世界,可指不定是什么样子呢。
 
时间:2021-12-07 作者:徐靖博 来源:爱开大学生 关注: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
  • 寻访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心得感悟
  •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赓续红色血脉,书写时代芳华”红色寻访实践队成员代表乔赢同学来到了河南省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接下来
  • 社会实践心得 06-12
  • 参观辽宁工业博物馆有感
  • 参观辽宁工业博物馆有感
  • 2022年6月12日我去参观位于沈阳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对现有的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进行改造、扩建而成
  • 社会实践心得 06-12
  • 党史学习,强健精神
  • 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学习百年党史,传承红色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由队长管平带领全员学习党建立初期的背景环境。
  • 社会实践心得 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