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市思明南路旁边一条小巷里有一处不显眼的旧楼,与厦门的繁荣相比,略微显得格格不入。如果不是小巷入口处墙上嵌着一块“厦门破狱斗争旧址”石碑,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座监狱。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始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1912年民国政府将其改为思明县监狱。为纪念1930年5月25日厦门破狱斗争这一斗争重要历史事件,1982年厦门市政府将思明监狱命名为“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将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这里,让人不禁对这段颇具传奇的红色故事心生好奇,小伙伴便为我们讲解了起来。这一切都需要从“三一八惨案”说起。何为“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混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不甘心失败的日本联合英、美等国,于16日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必须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由李大钊主持,北京数千名学生、群众,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据史料记载,游行队伍由李大钊率领,在段棋瑞执政府门前广场请愿,要求段祺瑞和国务总理贾德耀出来见面,而执政府的卫队竟然向示威的学生群众开枪,最终酿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打死47人,伤200余人,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的学生刘和珍便是在这一天悲惨遇难,为此他写下了振聋发聩的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当时的执政府极力掩盖事实真相,鲁迅先生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而在1930年3月18日这特别的一天,在厦门市中山公园内,人民群众为纪念“三一八惨案”,举行反对帝国主义的集会。在这次集会中,有来自各地的农民、工人、老师、学生等社会进步人士。而就是这么一场旨在唤醒国人爱国热情的集会,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威胁。反动派不顾人民群众的反对,派遣为数众多的军警冲入会场,拘捕了二十多名共产党及一些党外进步人士。反动派将为数四十多人的中共党内人士,全数投入思明县监狱。就这样,这一所封建皇朝关押犯人的监牢,变成了拘押国内自由开明人士的专用监狱。
“在狱中等死,不如越狱,能冲出一个算一个!”秉持着这么一股信念,革命志士们成立了“破狱委员会”。 他们经过多次调查,摸清了厦门岛的军事部署,以及他们发现劫狱后赶往监狱的时间、人员数量,并且得出这些专业军事力量,最起码也要半小时才能到达现场。在进一步对监牢内部布置,警卫数量,哨兵、卫兵所在,及牢狱内部的枪械,做了系统的探查和分析后。事不宜迟,“破狱委员会”决定在5月25日上午9点,开始这次营救行动。为何选在5月25日上午9点?因为这一天,正好是星期天,是很多达官显贵的休息日,而九点钟,正是监狱内警卫吃早饭的时间,他们的枪械都会卸下来放在墙上。可以说,这一天的九点钟,是整座监狱防卫最薄弱的地方。只要在二十分钟之内完成破狱行动,他们就足以从海路逃之夭夭。营救人员分为内外两队,一队在监狱外,一队进去探监。通过向门卫塞钱,为数6人的内队,分三批进入了监狱, 与监狱中的四十多人,里应外合,只用了十多分钟,众人便分头冲出了监狱。在接应队员的引导之下,他们乘坐了不远处的码头之上的两艘木帆船便冲向了自由,冲向了光明,冲向更远大的前方。而在半小时后,反动派部署在厦门的军队才姗姗来迟,只能面对着一片狼藉,瞠目结舌,愕然良久。而这一场仅用10分钟,零伤亡,就从监狱成功营救出了被关押的40多名同志的“破狱斗争”震惊了全世界。
在深刻了解了这一段历史后,看向那些反映真人、真事、真地点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仿佛跃然纸上;看向那复原的刑具,老虎凳、木马椅等“刑具”和一间间“审讯室”,触目惊心;看向那由玻璃钢制成的警察和烈士形象,栩栩如生;而牢房正对面的墙上还有图文结合的浮雕《小城故事》,更是为我们描述了那一段惊心动魄的红色记忆,无一不让人为当时革命先烈的英勇而感到热血沸腾。
抚今追昔,在惊诧于以无人伤亡的代价全身而退的革命志士,惊诧于犹如天神下凡的武装勇士,惊诧于神出鬼没的指挥艺术的同时,也不禁感概现在的幸福生活,看着这一派安详和平的景象,又有谁知道这背后包含的血与泪呢。既往开来,身处21世纪的我们,更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主动担起时代重任,传承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志存高远,慎思笃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