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徽风皖韵,黄梅飘香”团队,在家乡怀宁展开以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的为主题的实地调研。黄梅戏,“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中国传统地方戏曲的杰出代表,曾流行于大江南北,甚至名扬海外;怀宁,黄梅戏的故乡,先后三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传统南方小镇。黄梅戏之于怀宁人,是沉甸甸的祖业,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
我们参观博物馆,遥望昔日之辉煌愈觉今日之彷徨。这里是真正的戏曲之乡,孕育了京剧鼻祖程长庚,京剧名角郝兰田、杨月楼、杨小楼等,以及我们熟悉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当年一句“梨园佳弟子,无石不成班”道出了这座古镇多少人心中的自豪。可如今,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爆炸发展给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首先是职业人员减少,年轻人才短缺,后继无人。如今舞台上活跃着的基本是老演员,“武场”专业人员几乎断层。其次,观众流失,愿意看戏的越来越少。对老一辈怀宁人而言,黄梅戏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爱恨离别和世俗生活都在戏曲中得到寄托与升华;而这一代怀宁人,在过往的辉煌和现实的尴尬间,我们又无法不面对自己身上传承和发扬的责任。
我们走访文化局,探究“唱响黄梅戏,做好徽文章”的落地生根之路。2015年,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来怀宁调研,并指出,怀宁县要保护好戏曲源头,规划、建设必要的博物馆和舞台,落实国家非遗政策,促进当地文化繁荣。怀宁县文化委员会主任程筱宏说:“我们努力建立健全黄梅戏民营表演团体管理、扶持体系,保障戏曲文化人才政策、机制必须落地生根。” 政府为了能把戏曲传承下去,2009年投资两千多万在县城建起了黄梅阁剧场,在古镇石牌建起徽班博物馆临展馆,全县42个“农村文化乐园”项目村率先建起“戏台”。目前,怀宁拥有黄梅戏国有剧团1家、民营剧团28家、民间班社十几家,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我们走进黄梅阁,不数风流过往,只看今朝。实践期间我们有幸在黄梅阁遇到一只国有剧团。演员们大多都是十几岁就进入职业学校进行黄梅戏的学习,每一天都扎实地练着基本功。他们没有多在意工资的高低,家人的支持、对黄梅戏的喜爱和内心的信仰让他们继续表演。面对如今影视业和互联网的冲击,怀宁县黄梅戏戏剧团坚持不断创新,新排了《邓石如传奇》、《独秀山下的女人》、《皖河谣》等大型剧目近10部,复排剧目30多个,也创排小戏《春风化雨》、《扶贫记》、《张三借礼》等10多台,这些戏里加入了很多现代和时代元素,跟上步伐且和老百姓生活贴近,甚至近几年的汇演中能明显看到青年观众的增加。
经过这次实践,团队成员对黄梅戏乃至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了更深的认知。近百年来,中国历经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国家比我们经历的更坎坷,没有国家比我们失去的更多,我们要反思如何从传统文化中传承点能促使我们保持自我和继续前进的东西,否则宛如一梦醒来,发现过去数千年都是飘渺云烟。如文化局的王科长叮嘱的那般,我们这代年轻人更应该树立起文化自信,对自己的家乡和国家保持热爱,只有这种信念和激情,才能使我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在民族复兴的建设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