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暑期“三下乡”:一红一绿,助力江淮振兴

皖西边陲,大别腹地。金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大别山片区乡村振兴重点县。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金寨视察,为这个位于大别腹地的老区振兴带来了新希望。为了感悟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感受老区人民的开拓奋进,6月27日,安徽财经大学“江淮果岭·皖记油香”乡村振兴小分队从安徽省六安市、合肥市、安庆市等地各自出发,前往六安市金寨县铁冲乡,开展为期两天的实践调研活动。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依靠地基稳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大地更加坚实。于是我利用此次暑假的机会,积极带队参与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期待以大学生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要说这是一场对乡村振兴的调研,不如称之为视觉和感觉的旅行。从高铁站到铁冲乡的路上,我们像是慢慢向山顶前进似的,我看到了山里的美景、风力发电的壮观,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益处,使我觉得自己的行为不是没有意义的徒劳,可以让更多不了解油茶的人了解这个产业并支持。在与当地人的相处中我感受到当地人淳朴的性格,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关键在干,关键在人。农民群众有其自己独特的坚韧和善良,这促进了乡村振兴的进程。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知道了现今农产业面临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才的缺失。年轻人往往对乡村生活避让不及,这不仅是因为农村的基础设施较城市差,其在农村的工资也相对较低。乡村振兴重点在经济、难点在文化、关键在人才,这更需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补贴下乡大学生。
图为铁冲乡党支部书记李书记组织开展座谈会,为团队成员详细地介绍了铁冲乡的基本概况及发展现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一驰 摄

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一头挑起农民的“粮袋子”,一头挑起农民的“钱袋子”。

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才切实理解了我们的主题:乡村振兴。在实地调研的第一站:金寨县红军广场。调研队员们扛着红旗走上台阶,每走一步都更能体会到红色文化的深深沉淀。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下,我们深深鞠躬,向革命先辈们致敬。在第二天的调研活动中,我们坐车来到铁冲乡铁冲村、李桥村、乡村服务站、油茶基地与香菇生产厂等地调研参观。在李书记的指导下,我们明白:乡村振兴要做好“人”字文章,人才引进和村干部的积极培养是乡村振兴流动的鲜活血液。乡村振兴要做好“产”字文章,培育特色产业,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才能避免同质化问题,积极发展特色农产。
图为团队成员在李书记的带领下在加工车间考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一驰 摄

在乡村振兴路上,我们以铁冲乡为缩影,展开了对其他同类乡镇振兴道路的探索。铁冲乡最典型的茶叶产业和油茶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其通过农业项目的开拓和引进,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将农作物播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在丰收季节收获硕果。产业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地方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地区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施的首要目标。在本次实践过程中,最令我惊叹的是,在我们来铁冲乡的路途中,我发现了远处几片屹立不倒的用于发电的大型风扇集中区域。原来,小小山村早已摆脱传统的煤炭为主的发电结构,向着新能源的方向不断迈进。这正好说明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效果在不断提升,速度也比我想象的要迅速,范围也更加广泛。

与以往实践不同的是,我们将探索和欣赏红色资源与感悟乡村振兴发展结合,寻找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全方面探索乡村的全面振兴。结果是显然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红色资源为乡村振兴发展铺下了坚实的道路,金寨县发掘红色资源,发挥其对于党史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培养指导乡村振兴的领导干部班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另外,红色资源作为可挖掘的旅游资源,可以进行宣传推广,让当地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正如湖南省长沙市的橘子洲头一样。当然,近年来,金寨县也已成为颇有名气的红色旅游圣地,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同样,乡村振兴依赖于红色资源发挥的导向作用以及其对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让不知名的小乡村有了茁壮成长、致富惠民的远大梦想。
图为团队成员认真听取简书记介绍李桥村油茶产业状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一驰 摄

丘吉尔说:“我们不应该半途而废,而是应该坚持到最后。我们应该在法兰西战斗,我们应该在海洋中战斗,我们应该一边战斗,一边培养自信和力量。无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我们也要捍卫我们的祖国。我们要战斗在海滩,我们要战斗在登陆地带,我们要战斗在田野、街巷,我们要战斗在山冈、丘陵,我们决不投降。”而正值青年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学会磨砺自己,坚持不懈,秉持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行稳致远。用坚定的步履走向乡村,真正为农业、农村、农民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知道了什么是团队,什么是乡村。更懂得了“想要得到,就得自己创造”这个道理。作为大学生,谈及真正使乡村焕然一新,似乎还是遥不可及的问题。但世界正不断向前,我们也要跟上步伐,奔跑不息。

各组队员在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群众的各方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实地调研任务,对课题了解更加清晰,提高了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城市归属感。

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也深刻得感受到:大学校园是培养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的地方,但我们只有真正走进社会,体会劳动与生产,观察乡村与工厂,才能真正明白劳动与生活的意义,真正了解社会的现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验,我们才能更好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运用专业能力去解决它们,切实为国家为社会奉献力量。

发展道路没有终点,乡村振兴依然任重而道远。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看到了乡村振兴下六安新乡村的发展,当地政府带领广大人民不断探索,结合当地特点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我相信,在革命老区红色精神的指引下,六安农村能在政策的引领和政府的支持下,让广大人民在自己的努力下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图为团队成员在油茶种植基地展示板前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一驰 摄
(通讯员 徐芯阳)
时间:2022-08-10 作者:徐芯阳 来源:徐芯阳 关注:
社会实践经历推荐
  • 安徽学子暑期“三下乡”:一红一绿,助力江淮振兴
  • 中国矿业大学张广石支教团开展影视鉴赏主题课程
  • 全民一条心,建设新农村
  • 为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材料学院“乡村振兴调研队”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2年6月20日开启了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
  • 社会实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