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目标及绿色建筑的号召下,2022年8月12日,山东大学双碳节能“筑”益团成员前往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调研采访,充分了解了装配式建筑近年来的发展经过,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团队成员经过前期沟通及充分准备后,采访了建筑工业化设计研究中心佘总建筑师。在采访中,佘总师首先回顾了装配式建筑整个发展历程,从新中国建立到90年代的持续发展、90年代后商品房兴起造成的装配式建筑停滞以及从十三五以来的重新兴起。
佘总师在访谈中着重强调装配式建筑的体系问题,从设计、制造、施工到外围厂家,近十年来在四川片区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专的过程。从2014年建造第一个装配式建筑时只有西南设计院能够设计,成都建工能够施工,材料需要北京购买,产业链完全缺失,到如今四川已有国家级示范设计单位3家,施工单位7家,装配式建筑工人需要持证上岗。同时他谈到整个装配式建筑体系,包括主体、外围、装修管线三部分,其中外围保护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尤为明显,它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现浇建筑面临的开裂脱落等问题,根据万科提供的数据,传统建筑外墙投诉率达到了40%,而装配式建筑仅为5%。
质量作为业主最关心的问题,佘总师表示由于装配式建筑机械化程度较高,能够有效避免工人误差以及质量问题。并且,由于装配式建筑对施工要求高,装配式建筑工人现在已经开始持证上岗,目前企业高校也正在大力培养此方面人才。
成本问题作为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痛点之一,团队成员就装配式建筑价格高向佘总师进行了询问。佘总师分析到,价格高的原因首先是装配式建筑质量标准高,在国家的“两提两减”政策指导下(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人工、减少环境污染),短时间内装配式价格较高是正常的现象。同时,产业链不够完善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产业链上游出现错误导致成本增加,下游可能难以发现问题,进而导致成本全面上升,当然,佘总师认为随着人才逐步培养,这些问题都将被逐一解决,例如装配式建筑已从2016年比现浇式建筑高100元/m²,降至如今已基本持平。在运费上,装配式建筑厂商多选址在原料附近,以到施工场地100千米为适宜。
当谈及装配式建筑面临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时,佘总师向团队成员分析出主要有两大矛盾。第一个矛盾是行业变革导致的利益重新分配,他认为要克服这一矛盾,需要政策支持,鼓励、吸引更多的建筑厂商参与进来,以国企项目或政府投资项目带动发展。其次是老百姓购房理念的矛盾,老百姓对于房屋价格仍然停留在现浇式建筑,不愿意购买质量更好但价格更贵的装配式建筑。但是佘总师也指出,即便是如今流行的现浇式建筑,在90年代出现时也是备受争议,与现在装配式建筑面临的处境无二。
展望装配式建筑的前景,佘总师认为在双碳目标以及智能建筑提出的今天,装配式建筑将是国家的战略所趋,势不可挡。同时他认为,随着中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传统现浇行业由于其重体力劳动很难吸引人才流入,届时,如果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足够完善,将会比现浇建筑价格更便宜,速度更快,质量更好。
设计院作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最上游,双碳节能“筑”益团着重了解了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的影响,为团队进一步研究全产业链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