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学子三下乡:寻翰墨之迹,访传承之华

为弘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调研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推动家乡文化资源进一步走出去,2022年7月下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石以师古实践队队员张琳苑、秦嘉新循着毛笔的足迹前往山东省莱州市朱桥镇保旺秦家村参观。
初识莱州毛笔
厚德莱州,久沐文教。迎着初升的朝阳,石以师古实践队来到了莱州市状元笔制笔有限公司。推开方正古朴的大门,明亮的展厅映入眼帘,根根毛笔整齐摆放。通过与馆内负责人交流,实践队员了解到:“莱州毛笔在清康熙年间开始作为莱州府四大贡品之一走进皇室宫廷,为清朝历代皇帝御用和赏赐文臣所用。制笔技艺代代相传,至今依旧保持着较高的水准。”与此同时,石以师古实践队员参观了不同特点的笔墨,了解到不同笔墨材质、特点、用途的区别之处。为了深入体悟其中的奥妙,学习书法多年的实践队员张琳苑拿起了馆内的毛笔落到纸上,亲身感受到著名书法家启功曾称赞莱州毛笔“柔进得中,管轻适手”之韵味。
传承制笔技艺
曲径通幽处,经过一段曲曲折折的小路,石以师古实践队走到了照清笔庄并采访其庄主王沼清老先生。照清笔庄,继承传统技艺,古今结合,逐年开发研制新品种。采访伊始,王沼清先生回答了实践队员关于怎么走上制笔事业的问题,他说:“在和你们差不多的年纪,甚至比你们还小一些的时候,机缘巧合就进了这个行业。越做越敬畏,在老师傅的认真指导下我掌握了制笔工艺的全部流程,几年以后就有了现在的‘照清笔庄’,一步一步努力扩大咱们传统毛笔的影响力。”墙上的一张张证书正是王沼清工匠精神的体现,他用50年的时间专注于制作毛笔这门技艺,择一事,行一生,专一业,不断进行传承与创新。
“莱州毛笔制作技艺精湛,主要包括择料、水盆、干作、刻字、包装五大流程,经过选、配、垫、梳、圆、修、捋等120多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随着王沼清先生的分享,实践队员走进了毛笔制作车间。五位工作人员在各自的位置上专注于手上的工作,一道刷、一盏灯、一双手,轻拢慢捻,一支精致的毛笔就从工作人员手中诞生。实践队员秦嘉新接过了阿姨手中的一支毛笔,拿起笔刷慢慢刷齐笔毛随后将笔头套在笔杆上,用细绳蘸取粘合剂一遍遍捋顺笔尖。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耗时良久,几经周转一支毛笔才勉强诞生。毛笔之于书画家就好像宝剑之于武士,传统的毛笔生产工艺之精细和繁复也时常令人惊叹。精益求精的制作,保障着毛笔制作技艺在新的时代行稳致远。
在照清笔庄的展馆中,西墙前陈列着王沼清先生的荣誉。一座标着“烟台好礼·创意奖”的奖杯吸引了实践队员的注意,王沼清先生解释道,“2018年我参加‘仙境海岸,鲜美烟台’活动,把烟台的形象创新刻到了毛笔竿上,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社会中来,努力实现传承与创新。”随后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作品。时至今日,王沼清先生仍每年举行一场面向全市学生的书法大赛,在继承前人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借助社会的力量在新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尖、齐、圆、健,是笔的四德,宽、厚、刚、柔,是人的气度。一支毛笔的制作工艺,包含着中国传统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匠人行事不苟的精神品质。实践队员秦嘉新表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贴近我们的生活,阳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莱州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度挖掘的机会。”洗砚池边树,花开淡墨痕。这次参观体验提供给了实践队员一个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此后的日子,队员们将继续学习,深刻感悟,在新时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献一份力量。
 
时间:2022-08-14 作者:张琳苑 来源:爱开大学生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河南学子三下乡:溺水警钟时常鸣,安全教育记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