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学子走访探寻大托管,纵深畅通“慧农脉”

    为缓解目前农业农村中普遍存在的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深度挖掘农业农村发展禀赋,7月10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耕耘树艺,‘智’富乡村”小队前往江苏省宝应县,走访调研雨森家庭农场、宝应三农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等,深入了解智能农机的优势特点,探寻耕种管收全程托管新模式的巨大价值。
    小队一行人跟随农场主王雨森来到田边,与王雨森交谈农场经营现状。在交谈中,小队成员得知,雨森农场目前主要从事优质强筋小麦、优质食味水稻种植及耕种管收全程化服务,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破100万元,纯收益达到30万元。为解答小队成员对于农场耕种管收全程托管服务的疑惑,王雨森进一步进行了介绍:其运作流程主要包括育秧、管理、收割、出售等环节,致力于解决村民在农忙时节找农机难、作业质量差的问题,提供粮食生产定制化解决方案。“让种植变得更简单高效,让农民变得轻松快乐。这是我的目标。”王雨森这样说。
    在农场主王雨森的带领下,小队成员参观了雨森家庭农场库房。王雨森强调:“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的农机装备。”谈及推广托管服务的初衷,农场主王雨森表示自己返乡后逐渐意识到村中的种植理念较为落后,农业种植面临诸多困境:“劳动力严重缺失、土地零散、合作社恶性竞争等等都是目前广大农村普遍面临的发展问题。”指引小队成员进入库房后,王雨森详细介绍了库房中购置的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育秧播种机等一系列新式机械,并强调目前农场购置的农机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示农场将会随市场更新,不断引进更为先进的智能农机。小队成员在聆听王雨森讲解的同时,逐步认识到农业农村对于种植模式的探寻和摸索任重而道远,也对王雨森勇挑重担,返乡助农的担当表示由衷钦佩。
    在参观完雨森家庭农场库房后,小队成员温涛不禁提问:“针对我国目前农村普遍存在人口外流、劳动力短缺的困境,智能农机能否有效缓解劳动力不足?”王雨森给出肯定的答案:“例如现在的智能拖拉机具有导航功能,在设置好路线后,可按照规定路线作业,连片作业一人一机即可完成,有效节省人力。同时,使用智能农机也可提升耕作效率。例如我们农场配置的用于治药施肥的无人机,在设置好后,可在农田的不同区域播撒不同标准剂量的药剂,可有效避免人工播撒带来的药害等不良后果,提升效率。”王雨森也强调,虽然智能农机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劳动力人口短缺,但是问题仍然严峻。“目前农村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向外寻求发展,劳动力长期短缺。耕地的都是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对于使用智能农机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且随着年龄增长,持续学习的能力下降,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王雨森的话引发了队员的思考:培养年轻、善于学习的新型职业农民仍是首要问题,让有文化、有理想的年轻人成为粮食种植的“生力军”,为乡村带来新面貌,描绘乡村新画卷。惟有各方凝聚合力,创造良好返乡创业环境,让种地更加简单、有趣,收入不断提高,才能让有志青年有意愿回来,有信心留下,有志气干好,实现新技术与旧场景的有机结合,打造农村新面貌,从而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形成良性循环。
    在农场主王雨森的指导下,小队成员郑浩楠登上久保田插秧机进行体验。农场主王雨森为队员亲切讲解了这款插秧机的操纵方法及先进优势。小队成员郑浩楠在体验结束后不禁感叹中国智能农机发展迅猛,并表示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农机一定会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小队成员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感触颇多。小队成员朱雨枫表示:“农业是强国之本。此次走访调研的结果充分显示了大托管模式的优势。该模式不但以科技赋能,实现自身稳产增收,同时还帮助同村的小规模家庭农场解决种植难题,为乡村农业发展注入了旺盛生命力。”通过整合总结本次走访调研的结果,小队成员一致认为雨森家庭农场托管服务模式的应用对于中国农业农村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对于缓解目前中国农村面临的严峻问题有深远的积极作用。惟有社会各方协作,为乡村吸引更多元的人才,创新更智能的农机,制定更利民的政策,才能以大托管的“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的“致富门”。
 
时间:2022-07-15 作者:刘乐凡 王爱研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忆途”实践团队探访烈士陵园
  • 科师学子三下乡——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
  • 参观名人故居,以红军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 璀璨乡村,振兴中华
  • 璀璨乡村,振兴中华
  • 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乡见未来”实践队】
    在这个时代,人们都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都在砥砺前行,铸就梦想的路上。脱贫攻坚就
  • 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