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田间一土一水,携手筑梦乡村振兴
为了解山东丘陵地区耕地非粮化的情况,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1月20日,在孙丕苓老师带领下,社会实践队员进入村庄进行走访调查,实地观察耕地使用情况以及耕地细碎化程度,深入了解农户耕地细碎化整治意愿行为。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趋于合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与此同时,部分地区也出现耕地“非粮化”倾向,为了解山东丘陵地区耕地非粮化的情况,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孙丕苓带领下,于7月17日开始,我们从王家埠村等村开展走访调查,与村民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农村耕地非粮化情况,了解村民对于耕地非粮化的治理意愿。我们此次实践活动的旨在与村民们进行了解、接触,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生产生活问题。
通过实际走访我们了解到:实际上这几个村镇大部分的村民都在进行耕地非粮化的转变。其中原因也相当复杂。有些村民年事已高,无法从事剧烈的农业劳动;有些村民害怕附近工厂霸占土地而种植果树;有些村民仅仅是为了防止撂荒才种上果树;有些村民则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让耕地非粮化。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粮食作物不仅收成低,成本也高,很多村民辛辛苦苦一季,最后却挣不到钱,索性就改行把耕地非粮化。而各个村镇也几乎很少有开展关于减少耕地非粮化的宣传活动,或者提供有力的粮食作物补贴。因此,很多村民表示如果种植粮食作物的收入高肯定还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在与村民们积极交流后,我们发现,其实耕地非粮化问题的根本在于——“人地关系”无论是哪种耕地政策,其核心都应该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改善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来服务的,而不应该为了眼前一时的利益而丢弃了大局。村民们为什么要放弃粮食作物而转种经济作物?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错综复杂的,但是无论是哪种答案,都离不开一个点——利润。当村民们辛辛苦苦操劳一季之后,发现竟然连收都没有人收,只能堆放在仓库里;即使收了,那一点点可怜的利润也无法和之前付出的汗水比拟,那又有谁会去种植粮食作物呢?。粮食,本是一国之基本,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科技也不断革新,粮食的产量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开放了,理所当然应运而生出耕地非粮化这一现象。但这是建立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下的,是村民们自发的、愿意的、不受限制的种植。而不是如今这样,村民们种粮食颗粒无收,这就相当于逼迫着他们去种植经济作物。这势必会引起人地关系不和谐,影响收成。
从村民的反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村民们热切的想要改变生活现状却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事实上是,每个村镇的情况不同,有些村镇甚至就连种植经济作物也很难获取利润,只能见到仓库里堆满了苹果、桃子等水果。村民们只能依靠卖果树的树苗来获取利润。而如今,无论是化肥还是农药亦或是农耕机器,其花费开支都是相当巨大的,没有足够的利润是肯定无法让村民们坚持耕作,最终甚至导致耕地撂荒的局面。有些村镇村领导不作为,村里面连口灌溉的井都没有,每次进行灌溉,都要额外花很多精力、时间和金钱才能完成。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数年,却没有人出来进行改变······
在调查分析完相关问题后,我们实践队小组经过多次讨论协商,最终拟定出以下建议:村委会:①要加大监管力度,严禁工厂占领村镇耕地;②加强村镇领导组织宣传以及村镇组织政策致富工作;地方政府:①加大对粮食作物补贴,拓宽其销路,提高其收入;②稳定粮食作物的市场价格,抬高利润空间等方案。
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生活和生产问题,能够真正地为广大农民朋友做点实事,从而让村民的生活富裕起来。
时间:2022-02-27 作者:杨乃麟 来源:杨乃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