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8月5日,山东理工大学青青小草“助力垃圾分类,共建美丽乡村”实践团队针对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推进乡村垃圾分类,于潍坊、聊城、滨州等地的乡村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垃圾分类调研和宣讲活动。此次实践活动以团队成员家乡为实践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宣讲。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采访当地政府,了解了相关政策;参观转运站,了解了处理现状;走进示范点,学习分类模式;深入基层,调研处理现状。此外,实践团成员走村入户借助专业知识用易懂的案例为村民讲解了垃圾不分类的危害,利用垃圾分类极端案例横纵对比来向村民证明实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开设垃圾分类小课堂、清理街道等特色活动让垃圾分类走进村村户户,让居民在心动和行动上真正感受垃圾分类的奥秘。
相聚云端,开启实践征程
实践前期,为确保实践的顺利进行,实践团队于云端举行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团队指导老师王平对团队成员的选题和前期准备做出了肯定并提出了对此次社会实践的要求和期望。她要求团队成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做到:用专业、做专业、前准备、后反馈;好情怀、重责任、巧方法、多交流;用好纸、小短片、前后比、自总结。将垃圾分类推广到农村是一件有实际意义、社会价值的事情,同学们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做出专业水平,让垃圾分类在农村真正落地开花。随后,队长赵爱丽向成员们介绍了此次社会实践的具体流程,并根据团队优势进行任务分配,明确本次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政府访谈,掌握最新政策
实践之初,实践团成员前往聊城市生态环境局东昌分局和潍坊环境卫生管理中心两地进行垃圾分类情况和相关政策调研。经过与监管人员的交流协商,负责人带领实践团队来到了负责垃圾分类的办公科,实践团就当前垃圾分类政策和落实情况等问题向工作人员进行了咨询,将制作的宣传材料向工作人员进行展示。工作人员向实践团介绍了当前垃圾分类的推行情况,各类垃圾的终端处理情况和垃圾分类过程的难点。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垃圾分类政策带向基层,并将最后实践成果再次反馈,为下一步的乡村垃圾分类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和实施提供方向。也将利用专业特长为有害垃圾难处理问题出谋划策。
参观转运站,聚焦垃圾运输
实践团队走进潍坊环境卫生中心垃圾转运站和“爱分类·爱回收”垃圾分类可回收物终端分拣厂了解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中端、终端处理过程。在垃圾转运站,负责人郭师傅向实践团队成员介绍了该垃圾转运站的先进性、主要职能、处理范围和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过程。此垃圾转运站为中型垃圾转运站,使用的是垂直式垃圾压缩机,垃圾压缩的全过程为:垃圾倾倒-垃圾压缩-垃圾循环投放压缩-箱体举升-垃圾车对接-转运倾卸,处理后的垃圾将运往郊区的综合垃圾处理厂用于发电。虽然垃圾在转运过程并没有对附近生活造成影响,但也未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处理。在“爱分类·爱回收”可回收垃圾终端分拣厂,实践团向工作人员了解了垃圾分类后可回收垃圾的分拣处理情况。通过两地的实地走访和亲身观察,实践团队成员对生活垃圾的“收集点—转运站—分拣厂”收集处置模式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和学习,实践团队也对接下来的乡村垃圾分类推广,乡村振兴环保之路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充分的信心。
走进示范点,学习分类模式
为更好的了解垃圾分类新模式,实践团队前往临清市和潍坊市城乡示范点进行垃圾分类情况调研,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深入了解居民对于垃圾分类情况的反映,通过交流沟通、发放宣传单页等方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通过实地观察、亲身实践,探索“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新模式和示范点垃圾分类制度。示范点的宣传、张贴宣传海报,条幅等宣传途径为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从心动上推广垃圾分类。通过使用智能垃圾分类箱,采取积分兑换奖品制度,从行动上落实垃圾分类。示范点的心动+行动方案为接下来的乡村垃圾分类提供了借鉴。
实地调研,了解治理现状
为了解普通乡村现阶段垃圾处理情况、村民对于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和看法,实践团队制定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分别对滨州市博兴县纯化镇三教村、无棣县埕口镇东关庄村,泰安市宁阳县伏山镇开元寺村,潍坊市安丘市赵家赤埠村,济宁市嘉祥县金屯镇谢城村和兖州区大安镇石马村,聊城临清市金郝庄镇刘洼村及烟店镇刘烟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实践团成员进入村庄,与当地村委、环卫工人和普通村民悉心交谈,深入了解当地垃圾分类政策落实情况;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村民垃圾分类方面的看法和了解程度。调研结束,实践团成员对收集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当地垃圾处理依旧采用传统的垃圾方式,对于垃圾只是简单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可回收垃圾一般卖给废品回收站,各类垃圾并没有得到高效利用。此外,村民对于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不够高,中青年对于垃圾分类的了解多借助于网络,老年人对于垃圾分类几乎不明确。
特色宣讲,走进家家户户
针对调研过程出现的垃圾分类意识薄弱问题,实践团成员借助各实践地村庄条件开展一系列垃圾分类宣讲活动。朱志晓在傍晚以放电影的形式播放垃圾分类宣传视频为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张雅馨通过广播的形式向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赵爱丽、刘雪、逄宇琪通过开设垃圾分类小课堂的方式,通过多种活动让村民亲身感受垃圾分类;其他成员通过张贴宣传单页、走村入户为村庄各个年龄段村民发放宣传单页的方式为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同时,实践团成员在各实践地“大手牵小手”亲身实践,清理街道垃圾,为村民做行动表率。在村庄宣讲和实践过程中,村民对于这件新鲜事都比较好奇,有所了解的村民还给实践团成员进行了讲解。并且村民还向实践团介绍了当地的农业和传统文化。
反馈回访,总结实践征程
为检验实践团队的实践结果及后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实践团队成员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通过邮箱将实践结果反馈给聊城市生态环境局东昌分局和潍坊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线下就近来到安丘市偕户社区委员会向工作人员汇报了实践团实践成果,利用专业知识对各类垃圾的终端处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回访村庄,将设计方案向环卫工人、小卖铺零售店、普通村民进行展示,获取民意。此外,实践团还通过抖音、微博、新闻稿件、微信对实践动态和实践地详情进行报道宣传,引起社会关注。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疫情之下,青青小草“助力垃圾分类,共建美丽乡村 ”实践团队用青春朝气投身家乡基层,将小我融入人民大我之中,利用多种形式将垃圾分类的春风吹向乡村。十二天里,实践团成员见证了村庄的生态变化,听到了人们口中称道的垃圾分类,也在实践中不断历练自己。相信在未来,乡村会越来越美,垃圾分类也会成为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