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疫情防控一线,履行青年使命担当
2020年新冠疫情最先爆发于湖北省武汉市,整个武汉更是迅速陷于疫情困境之中难以脱身,为紧急救援武汉人民,全国各地火速派遣医护人员援鄂防疫。7月23日,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初心如磐”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前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采访冲锋在武汉抗疫一线一位的医护人员——魏应杰。
2月9日凌晨两点零七分,处于睡梦中的魏应杰护师接到医院的征召电话,快速了解情况后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前往武汉。天亮后家人得知了这个消息,占据他们内心更多的是对魏应杰的担忧,尤其是父母在听到消息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能不能不去。”面对家人的不舍和心忧,魏应杰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我觉得这是应该要去的。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我是必须要去的。”
抵达武汉后,魏应杰和杭州医疗队的队员们接管了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两个重症病区。刚刚投入工作的第一天,魏应杰一行人便迎来了高强度的救治工作。回忆起当时的紧急状况,魏应杰依旧记忆犹新:当时医院仍在进行临时改造工作以达到防疫标准,魏应杰和同事们还未完全熟悉病房,便收到了上级领导的紧急命令——立即开始收治病人。命令刚下,11层的医院便迅速收满了病人,紧接而来的就是车轮战般高强度的工作。
在那段特殊时期,魏应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接触都要层层把关,每天的上下班都需进行严格医学防控,回到住处的每一顿饭都要由专门的配送员定点分发,非必要时刻他的活动范围甚至只有自己的房间。而工作时的把控则更是严谨,一切高强度的救治工作都必须在穿戴好三层厚重的防护服以及沉重的护目镜之后才能持续展开。魏应杰感慨:“虽然做的都是一些和平时差不多的工作,但是在穿上隔离服之后普通的医疗工作也变得异常艰难。”魏应杰在日记中写道:“密闭的防护措施,让人变得手脚笨拙,正常1分钟能走完的路,穿上防护服则需要3分钟。抽取第6个标本后,眼镜和防护镜已全部模糊,里面衣服也逐渐湿透。4小时的工作,量不大,却比平日8小时要累的多。夜班,困是不存在的,4小时的护目镜和N95口罩,是真的疼,刻骨的疼。”
即便是如此辛苦,每当科室接诊危重症患者或是有一些重体力活时,魏应杰总是会第一时间前去帮忙;每个班次结束后,魏应杰也常常留到最后才离开。在魏应杰看来,既然他选择来到这里他就有义务尽力将每一件事做到最好,不负期望不背初心。
在坚守抗疫一线51天后,魏应杰感慨万分:“我们在援鄂过程中看到了社会各界对武汉的支持,这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国是一个很团结的整体。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国家才能把这次疫情控制的这么好。”采访最后,魏应杰护师叮嘱道,疫情没有完全消散,部分地区仍有个别案例,我们应提高警惕,做好防控措施。
文字 | 吴骏琪,叶晟,姜雨茜
编辑 | 郑毓东,胡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