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是解决 “一方水士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2016 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全力推进工程建设,扎实做好搬迁安置和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形成了以 “政策出台--解读培训--观摩交流--典型推介--监管巡杏--纠错--宣传引导”为主要特点的国家重大扶贫工程推进落实机制,使易地扶贫搬迁成为了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国家重大民生工程的典范。
(1)理论目的
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的制度框架及政策体系,源自于我国特定国情下,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对减缓贫困所面临的诸多深层次矛盾的治理思路。如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生存环境改善与生态环保的矛盾、永续发展与资源贫乏的矛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矛盾等等。调查分析云南、甘肃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效果并发现其存在问题,再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提出我们对该问题的对策建议,为探讨政策执行理论提供更多现实依据。
(2)现实目的
在“十四五”背景下,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了全面胜利,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破解贫困地区 “一方水士养不了一方人〞的重要战略,我们将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背景: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切入点,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相结合在云南、甘肃的古浪县、怒江州、靖远县展开抽样调查,探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对策建议。旨在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搬迁群众思想观念更,从而拓宽其增收渠道,提升其致富能力,使搬迁户能够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实践主题: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学习
- 实践地点:云南省泸水市火烧坝安置点(怒江州);甘肃省北滩镇杜寨村(靖远县)、北湾镇富坪村(靖远县)、古浪县
- 实践时间:2022年7月31 日至8月26日
- 实践过程:
扶贫是实现全民建成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其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生活水平的政策,所以本次社会实践我们主要就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走访了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的云南省沪水市,甘肃省靖远县,甘肃省古浪县。
在沪水市时,我们的小组成员秉着就近原则在遵守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走访了泸水市火烧坝异地搬迁安置点锦绣社区。我们的小组成员采访了安置点的第一书记,向她了解了社区的建设历程。火烧坝安置点锦绣社区于2018年11月开工建设,2019年12月23日举行入驻。搬迁的对象主要为称杆乡、古登乡“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6类区域群众。主要由白族、 独龙族、汉族、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6个民族组成,其中傈僳族占总人数97%。
我们还走访了部分搬迁入住的居民,通过本次走访我们了解到,社区为增加社区居民就业技能,积极的开展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包含钢筋工、厨师培训、保洁员培训等。同时,安置点设有2个扶贫车间(棒球加工车间、和蛋糕加工车间)和717人的社区公益性岗位,书记还鼓励大家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这些都为搬迁居民的就业和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靖远县时,我们的小组成员走访了靖远县的花儿新村富坪,花儿新村富坪是甘肃省“7.22”岷漳地震灾区后重建的易地安置区。通过采访当地村民,我们了解到黄瓜种植是富坪村村民脱贫致富的“金产业”,村里还注册了“花儿新村”精品黄瓜品牌,将黄瓜远销外地并出口到中亚。当采访到当地正在蔬菜大棚的居民杨某时,他介绍说:“自己家里有100米长的大棚, 今年的黄瓜价格一直比较好,种植黄瓜并且发展农业,家里脱贫,生活也蒸蒸日上了”。为了补强基础设施短板,天津市和平区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建立集黄瓜仓储、交易、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同时,在富坪村农贸市场还设立了黄瓜研究专家工作站,在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品质提升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随后我们走访了北滩镇杜寨村的光伏扶贫产业园。为保证搬迁居民“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靖远县实施了许多政策方法,光伏扶贫产业园就是一个例子。它形成的经济效益以村集体为单位,88个贫困村每村3万元,用于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增加乡村建设等(投资建设学校、投资乡村建设)带动87个贫困村6960户贫困群众、以每户每年不低于1600元的标准,稳定增加收入。
由于疫情防控原因,古浪县我们采取了线上采访。我们小组成员通过提问的形式了解到了当地情况。黄花滩生态移民区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从多渠道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引导培养村民发展牛、羊养殖和温室蔬菜种植等项目。在该政策实行的过程中改善了生态环境,基本解决了老百姓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当地按照“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大力引导和支持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业和蔬菜种植,大多数易地搬迁群众已经实现脱贫。
同时我们了解到政府设有相关的服务配套设施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比如绿洲人力资源市场,为移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对接就业,职业学校免费提供的培训项目;万亩大棚农业基地,五万千瓦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构杞基地,牛羊繁育基地等等。从2012年,政府开始持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安置了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的1.53万户6.24万群众。2019年,古浪县实现再减贫6052户、2.0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7%,达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标准。今年多个民生项目启用,同时水厂的建成投运,将进一步保障黄花滩移民区和绿洲小城镇产业发展项目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一) 磨练我们的意志,有利于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次“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奉献了我们的爱心;另一方面提高了我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独立,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次的“三下乡”活动,我们能够直接与当地的普通农民接触和交流,通过实地走访,有利于我们了解泸水市、古浪县、靖远县的乡村发展状况,有利于端正我们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我们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培养我们大学生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我们在参与“三下乡”的过程中,由于疫情原因,并不是每个成员都到达调研目的地,但是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整个调研工作,这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 从农村生活去了解民情,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我们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局限的生活区里,就像一个象牙塔般把我们保护得严密,对外界的生活状况不了解也不知情,难免会对民情认识不够,对政策不了解。因此这次的“三下乡”活动,就为我们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我们对社会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去农村,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了解民情,去思考、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我们大学生深入社会,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感受,使我们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认识了解社会,正确认识民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观念,培养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体会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感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是一个让大学生能够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人民的好机会。
这次实践,我们分工合作,各自完成好自己的任务,让我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懂得了自身的社会责任。通过此次实践,我们也结交了不少的朋友,进步认识了社会,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掌握了更多为人处世的技巧。与此同时,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存环境,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综合素质,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搬迁群众由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变为兼业乃至多业经营的现代发展方式。加快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了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为社区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社会保障日益增强,不仅将贫困群众纳入低保范畴,还鼓励群众积极参加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