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对朋辈辅导的认知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为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号召,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科普,构建助人自助、良性互动的朋辈心理辅导平台,2022年7月至8月,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朋辈互助,为“心”护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面向医学院全体学生发放线上问卷,开展“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对朋辈辅导的认知调研活动。
“00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力军”,成长在社会经济变化快、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中,在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上呈现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建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用问卷调查了解“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需求势在必行。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至今,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缺少成体系的实践研究,通过实证调研摸清医学院本科生对朋辈心理辅导的认知和需求,将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导平台的搭建和落实。
二、调研问卷及对象
此次调研问卷使用压力知觉量表PSS(Cohen, Kamarch, & Mermelstein),对大学生压力知觉状态进行评估,结合问卷星改编和自编题目问询,调查对象均为苏州医学院本科生。调查对象以女性居多,年龄大部分在18-20岁,大一、大二学生较多,大三、大四及以上则较少,基本情况如下:
属性 分类 比例
性别 33.09%
66.91%
年龄 18 岁以下 0.74%
18-20 岁 75.46%
20-22 岁 22.30%
22 岁以上 1.49%
年级 大一 34.57%
大二 42.01%
大三 13.38%
大四及以上 10.04%
城乡 农村 31.23%
县城或乡镇 33.46%
城区 35.32%
是否为独生子女 53.90%
46.10%
家庭结构 良好 89.59%
失和 2.23%
离异 8.18%
丧亲 0%
家庭关系 较好 80.67%
一般 17.84%
不太好 1.49%
学习成绩 优秀,前20% 29%
良好,前20%到50% 40.89%
一般,后50% 30.11%
三、调研结果
(一)“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
1.量表的使用及分级方式
压力知觉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简称PSS),意指个体经历事件后是否对自身产生压力的程度,进而造成心理或身理上的反应。Cohen, Kamarch, & Mermelstein曾给出压力知觉量表的三个版本,本次使用的是PSS-14版本,将受试者感受、反应及认同程度为评定指标,采用5点量表计分方法,包含部分反向题。其标准为“1” 表示从来没有;“2”表示很少;“3”表示有时;“4”表示经常;“5” 表示总是。
根据量表的分级方式(14-28:知觉到的压力较低,29-42:知觉到的压力适中,43-56:知觉到的压力较高,57-70:知觉到的压力非常高)进行筛选,我们发现,24人(8.92%)知觉到的压力较低,177人(65.80%)知觉到的压力适中,63人(23.42%)知觉到的压力较高,5人(1.86%)知觉到的压力非常高。
2.“00后”大学生压力共性问题
调研发现,“0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任何压力段,无论男女,无论城乡,学习科研往往是压力的最主要来源;第二,心理觉察和评估能力与知觉到的压力呈明显负相关。
总体上,学习科研是压力的最主要来源(82.96%),其次是人际交往(56.79%),接着是情绪管理(53.09%),随后依次是经济来源(48.15%)、求职择业(46.91%)、家庭关系(35.80%)、恋爱(17.28%)。
3.“00后”大学生压力差异性问题
相比男性,女性知觉到的压力更大。压力较低的人群中男性比例为41.67%,压力适中的人群中男性比例为32.2%,压力较高的人群中男性比例为30.16%,压力非常高的人群因为样本量小,无法提供有效数据,故不将这部分的数据计入考量。相比女性,男性的压力更多来源于求职择业和恋爱,而女性的压力更多来源于家庭关系、学习科研、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男女性在经济来源方面的压力几乎不存在差异。男性注重实效,好胜心重,对抗性强,感觉、思维和行动模式上侧重于高实效(如求职择业);与此同时,男性承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自尊心强,被赋予更多期待,综合上述因素,呈现出男性求职择业和恋爱方面压力更大的统计结果。女性社会性更强,注重社会支持与交往,感觉、思维和行动模式上侧重于关系和支持(如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社会认可度(如学习科研)和情绪管理。
相比低年级(大一、大二)学生,高年级(大三、大四及以上)学生知觉到的压力更大。如果分别观察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及以上学生的知觉压力等级,我们无法总结提炼出显著而概括性强的特征;但如果合并大一和大二学生,合并大三和大四及以上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发现高年级学生在压力较低的人群中占比12.50%,在压力适中的人群中占比20.90%,在压力较高的人群中占比21.75%。高年级学生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习科研,在其他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和恋爱方面的下降尤为显著。
相比家庭关系一般或不太好的学生,家庭关系较好的学生知觉到的压力小。家庭关系较好的,来源于家庭关系的压力显著减少,由30.23%下降到21.86%。与此同时,他们的经济压力有所减少,或许与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能够更好地给予经济支持有关。在求职择业方面的压力略高,或许与背负家庭更多的期待有关。恋爱方面的压力更小,或许与成长于良好的原生家庭更容易建立和谐的亲密关系有关。在学习科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压力与家庭关系一般或不太好的同学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比家庭结构良好的学生,家庭结构为失和、离异、丧亲的学生知觉到的压力相对较高,更愿意选择陌生人作为倾诉对象,如心理咨询师、网友,或倾向于自我调节缓解压力;而相对不愿意选择熟人或同龄人,如家人、朋友、朋辈心理辅导员作为倾诉对象。
4.“00后”大学生压力应对状态和方式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大学生拥有较为良好的自我觉察能力。51.1%的大学生“能够准确地摸清自己的心理状态”,45.59%的大学生有时可以准确摸清自己的心理状态。自我觉察能力的出现意味着大学生开始超越自己的心智,将自己的心智作为一个对象来加以认识。这种认识将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阶段特点,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大多数大学生较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压力来源,从而能够因地制宜地对症下药、自我调节或寻求帮助。对于我校大学生而言,来源于学习科研的压力独占鳌头,有82.72%的大学生在此方面感受到心理压力。来源于五湖四海的大学生脱离原先的生活地,汇聚一堂,存在着文化、交流方式、做事方式等的冲击,致使50.74%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感受到压力,为心理压力主要来源的第二名。除此之外,大学生还感受到经济来源、求职就业、家庭关系、恋爱等来源的压力,多方面的压力来源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处于的特殊阶段,其角色从单一的校园学生逐渐与社会接轨,转向有意识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独立人,但心智又尚未完全成熟,经验不足。或许是以上原因,大多数大学生面对一定情况会感受到情绪不佳,导致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来源的压力占比47.43%,仅次于人际交往。
大多数大学生拥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对自我调节能力充满信心。10.2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完全可以”短时间内进行自我调整,65.4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大致可以”短时间内进行自我调整,而选择“一般”“大致不会”“完全不会”的大学生分别占比19.49%、3.68%、1.1%,合计约25%。
面对压力,大多数大学生拥有自己的应对措施。62.5%的大学生会进行精神活动来排遣压力,如看书、歌舞等。60.29%的大学生会选择娱乐活动,如购物、美食等。由此看来,大多数大学生的压力排遣方式偏向转移注意力、娱乐放松等的形式,呈现“休整好后整装再出发”的状态,而非直接面对、解决。有51.84%的大学生会选择向他人倾诉,选择外向的压力倾泻方式,寻求家人、朋友的帮助、支持、鼓励。而有50.74%、26.47%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内化、默默哭泣或憋在心里”、“记录或输出-写日记、画画等”较为内向的压力倾泻方式,而前者的长时间累积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只有5.51%的大学生会选择寻求专业帮助,由此看来,普及心理咨询任重道远。
(二)“00后”大学生对朋辈辅导的认知
1.“00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与接触
根据调查问卷提供的数据,有65.29%的大学生曾学习过心理学相关课程,这反映了苏州大学投入了相当数量的心理学课程,也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心理学方面的学习较为重视,为之后对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调研奠定基础。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只有14.09%的大学生表示曾接受过专业的治疗和咨询。在这部分同学中,有56.1%的同学认为专业心理治疗“有一部分帮助”,21.95%的同学认为“有很大帮助”,也有14.64%的同学感到帮助非常少甚至几乎没有帮助。
从问卷数据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同学确实从专业心理咨询中得到了帮助,也仍存在一部分同学并没能解决自己的困扰。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程度有限,朋辈心理辅导也很难做到百分百有效。但是辅导员同学仍需学习大量专业知识,帮助尽可能多的来访同学。
对于没有接受过专业心理咨询同学,他们所反映的原因除了“没有心理问题,不需要咨询”外,最常见的分别是“心理困扰给自己造成的痛苦体验尚且可以忍受”(占40.26%),“收费太贵,无力支付”(占10.82%)和“难预约,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占9.09%),此外,也有“路途远”、“担心异样眼光”等担忧。
这部分数据反映出部分同学同样存在心理困扰,但出于咨询价格,步骤繁琐或是认为自己尚能承受等原因并没有尝试接受咨询。然而能承受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心理咨询,长时期的心理困扰也容易诱发情绪波动和一些心理疾病。对此校园内的朋辈心理辅导可以起到良好的帮助的作用,适当的倾听与建议可以缓解这些未被特别重视的心理困扰,防止其不断累积造成困扰。并且,对于朋辈心理辅导而言,心理咨询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了——朋辈心理辅导无收费且容易预约,且在线上进行更加便利灵活,保密措施也可以缓解学生们对于隐私的担忧。
2.“00后”大学生倾诉对象
问卷结果显示,在倾诉对象的选择上,大学生更喜欢自我调节(占63.24%)或向朋友倾诉(占83.82%),紧接着向家人倾诉(占45.59%)。向心理咨询师、朋辈辅导员或是网友倾诉的同学占比都在15%左右,占比中最低的是向辅导员老师倾诉,仅占比4.78%。
从距离角度分析,家人亲友本应是大学生最值得依靠信任的倾诉对象,但大学生离家较远,加上疫情等原因,学生与家人几乎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短消息等方式进行线上联系,由此家人能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相较而言,身边的同学则能提供更多的陪伴与支持,因而大学生更倾向于向邻近的朋友进行倾诉或寻求帮助。但对于较为内向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需要长时间相处才能更好融入周围群体,在远离家人与以前朋友的陌生环境中,他们往往会选择自我消化内心困扰。
从年龄角度分析,朋友、朋辈辅导员和网友都是与大学生年龄相近的群体,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则年龄稍长。与同龄人自然轻松的相处模式可以让同学更快放下戒心倾吐所想,同龄人间相似的苦恼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而对于心理咨询师、辅导员老师而言,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可以向大学生提供更专业、更有帮助的建议,向他们倾诉的同学也会获得一定安全感。此外,或许出于教师角色留下的刻板影响,大部分同学并不太倾向于向辅导员老师诉说苦恼。
3.“00后”大学生倾诉内容
在倾诉内容上,学习科研以77.21%占比第一,其次是占68.38%的人际交往以及占54.04%的情绪管理。此外,家庭关系、求职择业、经济来源也是困扰不少同学的内容,分别占比33.09%,36.03%以及26.84%。恋爱相关困扰最少,仅占20.22%。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仍是以学习为中心,学习科研上的压力成了大学生倾诉最多的问题,与其相关的求职问题也给学生带来大量困扰。同时,社交在大学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相对于中学而言,大学中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同学间相处的时间也更长,而很多学生曾在大学前只关注学习,缺乏相关交际经验,因此人际交往方面的难题给很多同学带来烦恼。此外,在大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很多负面情绪,而在远离家人家乡的校园中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成为同学们常常倾诉的困扰。
将倾诉内容与之前问卷中“心理压力主要来源”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数据分布大致相仿:排名前三的仍然是学业、求职以及情绪管理,排名最低的是恋爱困扰,但是在具体数值上仍有不少差异。例如有41.91%的同学感受到经济上的心理压力,但仅有26.84%的同学会向周围人进行倾诉,在学习科研方面的数据也均明显存在这样的现象:有87.87%的同学感受到心理压力,但只有77.21%的同学选择倾诉。而在人际交往上,54.78%的同学感受到压力,却有更多同学(占68.38%)选择倾诉。这反映了一些大学生在与人倾诉时,会出于自尊心、保护隐私等因素回避一些问题转而选择更轻松的话题,即使这些被隐藏困扰是自身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例如部分同学向家人倾诉时会避开经济上的压力,向朋友倾诉时更喜欢交流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未被倾诉的困扰则构成了前面选择“自我调节”的那一部分,但是自我调节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最佳解决方式,因此在朋辈心理辅导中,辅导员们应在这几个方面积极开导同学,同时着重注意保护同学隐私。
4.朋辈心理辅导开展方式
调研发现,大部分“00后”大学生希望朋辈心理辅导通过QQ、微信等网络工具开展,其比例高达80.33%,其次是通过面谈的方式,占比为45.63%,而写信和电话则分别占28.69%和29.78%。
当今时代互联网必不可少,“00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是需要网络。QQ、微信等也成为了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功能较为齐全,交流也更加方便。部分大学生不善于面谈,当产生较大压力而无法自我调节时,通过QQ、微信等网络通讯工具展开朋辈心理辅导,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尴尬,缓解紧张氛围。同时,部分学生害怕自己的心理问题被视为精神病,不敢进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羞于打咨询电话,书信又未必能得到及时回复,担心隐私被泄露等,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但是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具有匿名性、虚拟性、及时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可以大大降低来访者的顾虑。线上心理辅导也解决了疫情期间居家隔离而不能随时前往心理咨询室的困扰。而面谈的方式较为直接,朋辈辅导员可以通过对方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把握分析方向和方法,减少沟通障碍。选择面谈的来访者可能更加敢于打开自己的内心,展现出需要帮助的一面。选择电话的方式进行朋辈辅导,学生或许是需要一个倾听者,在合适的时间引导自己,同样,通过电话进行心理辅导会使来访者比较放松、少掩饰、少羞怯、少尴尬。书信沟通虽然较网络通讯工具和直面沟通更为缓慢,但是能够让大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剖析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心理状况。
5.朋辈辅导员素质
调研发现,绝大部分“00后”大学生认为一个好的朋辈辅导员应该善于交流,并且有责任心,占比分别为92.08%和85.25%。一半以上大学生认为朋辈辅导员应该活泼开朗(占比63.66%)、沉着稳重(占比68.31%)。
善于交流和有责任心是一个朋辈辅导员必须具有的素质。交流是开展心理辅导的基础,也是朋辈辅导员最基本的能力。朋辈辅导员不仅要善于交流,而且要具备不同的谈话技巧,利用不同的交流方式面对不同的来访者。如果交流方法不当,不但不会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反而给对方造成另外的压力。而责任心更是朋辈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希望朋辈辅导员富于责任心,对自己所倾诉的困扰负责,如此才会敞开心扉进行心理咨询,才不会产生心理负担。一个有责任心的朋辈辅导员,会真正专注于为自己的来访者解决问题,给予来访者恰到好处的帮助,更好地让来访者释放压力。朋辈辅导员活泼开朗则可以带动来访者,让来访者感到亲切,能够较为轻松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同时,通过情绪感染,可以使来访者进行一次比较放松、活跃的心理咨询。而沉着为重的朋辈辅导员会给来访者安全感,让其紧张的情绪得到安抚,有利于更顺利地进行朋辈心理辅导。
6.“00后”大学生对朋辈辅导的求助意愿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如果校内搭建朋辈心理辅导平台,大约74.32%的学生有可能求助于朋辈辅导员,但并不一定是有心理困扰才去。这说明大部分“00后”大学生愿意求助于朋辈辅导员,但求助的原因不一定是心理困扰,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倾诉烦恼、缓解压力等。而不可能求助于朋辈辅导员的学生中,部分认为自己没有任何心理困扰,比例仅为全体受调查学生的8.74%。还有18.03%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问题。5.46%的学生只愿意向专业心理工作者求助,这说明了学生对校内朋辈辅导员仍然存在担忧。由此可知,“0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并且大部分学生有意愿进行心理辅导。
对于朋辈辅导员的优势,可能求助于校内朋辈辅导员的学生中,91.11%的学生认为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相比,朋辈辅导员和自己是同龄人,更能理解自己的想法;61.48%的学生认为面对朋辈辅导员,更容易表达自己。这两种优势也是朋辈心理辅导的鲜明特点,能够使心理辅导更加顺利地进行,较为准确地提供帮助。同时,这两种优势也对应了问卷中在遇到心理困扰选择倾诉对象时,78.14%的大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倾诉。另外41.48%的学生认为朋辈辅导无收费,不会造成经济负担,36.67%的学生认为朋辈辅导容易预约,有利于及时得到心理帮助,这也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因“收费太贵,无力支付”和“难预约,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而未接受过专业心理咨询的问题。
不愿意求助朋辈辅导员的大学生里,75%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调节心理困扰;34%的学生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这就要求对于朋辈辅导员的培训还需更加注重隐私保密方面;2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不会被重视,针对这个问题,平台应该加大宣传,让学生了解到朋辈辅导员的培训要求以及他们所具有的素养;19%的学生认为朋辈辅导员专业能力不够,觉得没有什么用,这说明朋辈辅导员需要更专业的培训,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实操,提高专业能力。
7.“00后”大学生对朋辈心理辅导的建议或意见
(1)保护隐私
针对“00后”大学生对于朋辈辅导的建议或意见,调研显示,学生普遍希望朋辈辅导员能够做好保密工作,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对于来访者的隐私,保密要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作为朋辈辅导员,要尊重来访者的人格,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为来访者保守秘密,对于来访者的的咨询来信、线上聊天记录等,也要妥善处理,建立好朋辈辅导员和来访者之间的信任纽带。
(2)加大宣传力度
其次还有加大宣传力度,多推广。只有宣传到位之后,朋辈辅导才能给予更多学生帮助。学校搭建朋辈心理辅导平台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解决心理困扰,而要想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就需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了解朋辈心理辅导,信任朋辈心理辅导。至于宣传途径,可以通过拍摄心理短剧、制作海报、举行讲座、开展与朋辈心理辅导相关的活动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校内朋辈心理辅导平台。
(3)亲和友善
同时,很多同学表达出希望朋辈辅导员“开朗活泼”、“交流轻松”、“更有亲和力”。在提高亲和力方面,朋辈辅导员可以尝试主动问好,耐心倾听,委婉措辞,提出较为中肯友善的建议等,从而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的困扰被尊重、被理解。
(4)提高专业性
还有不少同学提出专业性方面的诉求,希望朋辈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更加专业规范,能实际解决来访者的心理困扰。这就要求朋辈辅导员积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例如:了解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心理调整的基本知识,学会识别常见心理问题,掌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急处理方法等。此外,朋辈辅导员也应学习一些心理咨询相关的理论技巧,使咨询过程更轻松顺利。
 
时间:2022-08-18 作者:吴金鸿 沈依然 李言同 李青 来源:苏州大学 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寻红色古迹,探历史韵律
  • 为促进当代青年不忘初心,谨记时代重托,坚持奋斗的精神,在实践中学知识,强理论,长才干,做贡献,并不断提升自己。在党的正确领导和
  • 社会实践报告
  • 领略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 曾在人民日报中看到这样一段话:“神州大地自信自强、充满韧劲,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华民族正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 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