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暑假,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以及队员的实习要求,实践小队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推动线下线上融合联动,安全有序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2年7月30日,小组队长组织了线上交流会,并着手安排了小组具体事宜,小组成员对此进行认真的讨论和详细的调查。
图为线上讨论环节由小组成员潘玉锁带领小组走进万佛湖进行实地考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佛湖牌坊。
图为万佛湖牌坊 潘玉锁摄走进万佛湖,这座大型的人工湖周围群山环绕,波光潋滟,水面开阔,一碧万顷风景优美,生态环境极好,有极大的生态价值、旅游价值和水利价值。毛主席说过:“水利是农民的命脉。”有困难,咱就将他克服。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完全依靠中国农民伯伯们用肩挑手提的方式筑起了千米大坝,堪称世界之“最”。不经让人感叹六十多年前的先辈们眼光和克服万难、不畏艰险的崇高精神。
图为万佛湖风景 潘玉锁摄随后实践团队进入,万佛湖龙河口水库纪念馆在纪念馆中了解河口抗洪救灾的历史。龙河口防洪工程史料馆坐落于在物件堤坝正中间的坝中山脚下,是自然美景与自然风光紧密联系的景观园林性建筑工程。它的外立面是当下时兴的人造假山制作工艺,目的在于具体表现一个地域的地质构造,史料馆是仿全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榴辉岩地质构造进行设计装饰的,即把山、室外空间设计、空间设计、园林景观结合一起。
图为龙河口水库纪念馆潘玉锁摄在1958年,党中央为解决杭埠河的水患问题和无电可用的难题,调集了十万人参与龙河口水库的修建工程,耗时十一年,终于彻底解决了人民的吃水、用电和耕地灌溉问题。“劈山引水,灌溉良田千万顷;兴利除害,造福子孙亿兆年。” 这是原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为龙河口水库的题词。
图为曾书记题词 潘玉锁摄走在万佛湖的岸堤上,脑海中闪过万佛湖的今昔对比,不禁感慨没有先辈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就不会有这么伟大的水利工程。没先辈们眼光和克服万难、不畏艰险的崇高精神成就了龙河口精神。实践队员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以及在万佛湖游玩的游客,了解到群众对于万佛湖文化了解程度不高。将万佛湖宣传出去是我们应该尽力去做的使命和责任。
图为龙河口精神 潘玉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