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红色足迹,不忘初心跟党走

#河南工业大学#青春三下乡#工大实践中#土木工程(建筑)学院#踏寻红色足迹,不忘初心跟党走 一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青春向党社会实践团队 为了全面落实自十八大党对广大青年弘扬爱国主义文化的要求,团队成员赵东晨来到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省博物院,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 安徽省博物院建筑造型体现了五方相连、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风格,常设展览有“安徽文明史陈列”以及“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 “江淮撷珍”“欧豪年美术馆”等专题。安徽博物院现藏文物22万余件套,特色藏品包括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古代陶瓷器、宋元金银器、文房四宝、明清书画、徽州雕刻、古籍善本、契约文书、近现代文物及潘玉良美术作品等。古旧字画装裱修复、青铜器保护修复、碑刻保护拓片等技术力量雄厚,在漆木器保护、油画保护修复、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具备一定实力。 参观的第一个内容是《安徽文明史陈列》。安徽地跨长江、淮河,自然地貌多元,文化兼有南北,在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安徽人类历史可上溯至200多万年前,各地发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显示了安徽境内氏族社会文化的高度发达。夏商周时期,方国林立,至战国统一于楚,礼乐制度深受中原王朝影响,皖南铜矿的采冶为中国青铜文明的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秦汉之际及魏晋时期,留下众多遗址遗迹。汉代经济、文化、科技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隋唐宋元时期,以大运河为代表的水陆交通发达,带动了安徽及东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发端。明清时期,徽商推动了中国城镇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鼎盛于清中叶的桐城文派,为中国文学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安徽文明史陈列选取体现安徽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珍贵文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不同侧面反映安徽历史文明发展的脉络。 在整个安徽文明史陈列展厅,花时间最多的就是在一只凌家滩玉鹰面前。据检测,凌家滩出土的玉鹰是在5800年前,而最神奇的是这只玉鹰的图案竟然与7000里外公元前二十四世纪中期的苏美尔人徽章一模一样。在神秘的北纬31度,有埃及金字塔,有苏美尔文明,有古印度文明,有四川的三星堆,有湖北的盘龙城,有安徽的凌家滩,有南美的玛雅文明,这些难道都是偶然吗?不可能,我认为他们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有传承的。凌家滩玉鹰的中间是太阳,而苏美尔、三星堆,金沙,盘龙城,埃及,玛雅都是崇拜太阳神的。有人猜测凌家滩是少昊族的分支,现在已经有学者在苏美尔、三星堆,埃及都找到了少昊族的存在依据和可靠的出土文物,所以,在这只双猪首八卦太阳和双展翅鹰蜗头玉鹰里面隐藏着很多的密码。 从安徽文明史陈列参观出来,便来到了徽州古建筑展馆。古徽州一府六县,境内山清水秀,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孕育了内涵丰富、极具特色的徽文化。根植于徽文化的徽州古建筑是我国民间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徽州古建筑的营造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遵循天地造化,顺应自然生态,其总体布局依山就势,空间规划结构严谨,建筑构件雕镂精湛,尤以民居、祠堂、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徽州古建筑以其粉墙黛瓦、高脊飞檐、层楼叠院、曲径回廊、亭台水榭等景观,构建起古徽州别样的“画里乡村”,描绘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优美画卷,使得人们驻足徽州古建筑之中,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物,代表着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智慧,代表着古代人民的风采,代表着国家悠久的历史。小队成员通过浏览《安徽文明史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了解到安徽省从远古时期至今的发展历史。在博物馆中,于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小队成员赵东晨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到安徽省千余年来,工,农,学,兵,商,等各个阶层,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宗教文化被信仰。被安徽人民的所创造的徽州建筑之精细绝美所震撼,被水墨文化中的瑰宝文房四宝所惊叹,被《新安画派》中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所陶醉。每一件文物都记在着一个故事,文物上沧桑的铜绿,却丝毫掩饰它曾经跟随君王指点江山的恢宏气息。玉器,晶莹温润,书画,意境悠远,建筑,精妙绝伦,古剑,驰骋疆场。  ⾛出博物院,看着那⼀块块青砖,它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安徽的历史,诉说着安徽的⾃豪。⽽通过这次参观,也更让我了解了安徽,了解了这个⽣我养我的⼟地
时间:2022-07-19 作者:赵冬晨 来源: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青春向党社会实践团队 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踏寻红色足迹,不忘初心跟党走
  • 为了全面落实自十八大党对广大青年弘扬爱国主义文化的要求,团队成员赵东晨来到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省博物院,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
  • 社会实践报告
  • 垃圾分类•企业助力——无锡商院学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山东理工大学实践团探寻平邑红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