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5年2月讯】(通讯员:杨若钰)
2025 年寒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 “寻源华阴老腔,助力乡村振兴” 社会实践队满怀热忱,奔赴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双泉村作为华阴老腔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 2019 年 6 月,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中国传统村落,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华阴老腔的悠悠过往。
抵达双泉村后,实践队首要任务便是走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香玲、张喜民两位老师。在古朴的民居中,两位老师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张香玲老师现场怀抱月琴,亮开嗓子,那高亢激昂又极具穿透力的唱腔瞬间在屋内回荡,张喜民老师则手持板胡,默契配合,为队员们带来了一场原汁原味的华阴老腔表演。表演结束后,老师们娓娓道来华阴老腔的起源与发展。原来,华阴老腔起源于西汉时期的船工号子,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融合了当地的方言、民俗等元素,形成了如今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传承过程中,老腔艺人凭借口传心授,将这门艺术代代相传。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华阴老腔也面临着受众减少、传承人才短缺等困境。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华阴老腔在当地的传承现状和民众认知情况,实践队开展了广泛的问卷调查。队员们穿梭在村落的大街小巷,深入村民家中,与村民们拉家常、聊老腔。在调查中发现,年长的村民对老腔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回忆起过去农闲时围坐在一起听老腔的场景,眼中满是怀念;而年轻一代中,虽然部分人对老腔有所了解,但真正热爱并愿意学习的并不多。此外,实践队还对村落中的老腔表演场地、传习所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设施条件和使用情况。
接下来,实践队将结合此次调研成果,从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等多个角度思考华阴老腔未来发展之路。他们计划与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合作,利用现代媒体平台宣传华阴老腔,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同时,尝试将老腔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创作新的作品,拓展老腔的表现形式和受众群体。相信在实践队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华阴老腔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寻源华阴老腔,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 责任编辑:杨若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