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在云端之上,似乎抬手便能触碰到蓝天;这里是世外桃源,穿过弥漫的雾气遇见了可爱的人们。
翻过一座座大山,穿过一级级梯田,我来到了红河县宝华镇。从来到这里的第一晚,抬头看见的满眼星光,再到后来第一次见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点点光芒,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纯粹且美好。从第一次不太充分的备课,到后来面对同学们的侃侃而谈;孩子们也从刚开始的羞涩内向,到后来的踊跃发言。一次支教,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过程。
曾看到一句话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开始选择来红河支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自己的家乡也在云南。因为在某些方面拥有类似的处境,所有我比任何人都希望他们能够去看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5天的时间,很难给孩子们带去质的改变。我们所做的更多是让他们透过我们,来看到外面的世界,从而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向往外面的世界,期待去往外面的世界。我们希望他们能走出大山,更能走回大山。
还记得第一天上课前一晚的局促紧张,担心自己无法将知识和内容讲得通俗易懂,到最后一天上课前一晚的游任自如,能把散碎的知识点穿在一起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同学们。孩子们第一天的羞涩内敛似乎还历历在目,到最后一天都能勇于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支教的时间很短,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孩子们打开通往未来的窗户的同时,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感动也深入人心。最后一天结课时,我们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寄语,我把从昆明带来的花也留在了这片土地;孩子们也悄悄准备了给每个老师的礼物和祝福语。薄薄的纸张承载了厚厚的情谊,感动了此次支教的所有人。
选择此次支教是我所做的最不后悔的决定,收获爱与成长的同时,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在最后,我希望这些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有所成就,祝愿他们未来的日子能像花一样灿烂。
细数手机里的照片,密密麻麻的视图里,是清晨青葱的大山,是洁白缭绕的云雾,是将山峦绣上金边的朝日;是星期日早上喧闹的“垓子”,是载歌载舞的长桌婚宴;是晴空下的篮球场,是读书声朗朗的教室,是学生们充满对知识渴望的明亮眼睛,是甩动的乌黑辫子,是旋转的身姿,是笑脸,是欢跳,是纯真……
我愿化春,送子清晖。寒假我作为山大春晖赴云南红河支教队队员来到深山中的宝华镇,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支教历程。
这里有崎岖的山路,壮美的撒玛坝梯田,以及世代居住的哈尼族。而我将作为跨越两千多公里的远行之客,在这片红土地上留下我的脚印。
第一天与学生们见面,我的心里充满了忐忑。打开精心制作并演练过无数遍的见面会课件,我鼓足勇气走上讲台,微笑着向学生们介绍了支教队以及寒假公益课堂的大致内容。
随着讲述步入尾声,孩子们都兴奋地讨论起来,他们仰着头争相举手,澄澈的黑眼眸里闪闪发亮,“甄老师,我们想上音乐课!”“老师,我们想做实验!”稚嫩的童声此起彼伏,如同一颗颗星星在我的心中激起芒芒涟漪。
世界之舞:用舞姿书写的古老传说
哈尼族的人们能歌善舞,舞蹈文化是他们民族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我带着学生们走向大山外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欣赏了国际拉丁舞和优雅的芭蕾,看着芭蕾舞者竖起的脚尖和灵动的步伐,孩子们都睁大了双眼看得入迷。随后讲述的《迦陵频伽《只此青绿》更是让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同时培养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在展示环节,大家争先恐后举着小手到讲台前表演自己的拿手舞蹈。他们旋转着,跳跃着,灵动的舞姿仿佛山中的精灵,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我仿佛置身于他们热闹的火把节,又仿佛站立在山顶俯瞰千里绵延的梯田……
天下梯田:感悟人类文明史的农业创举
当我抛出问题“大家知道世界上还有种葡萄的梯田吗?”,底下的孩子们瞬间张大了眼睛,然后七嘴八舌地和朋友讨论起来。
这是地理课上的一个场景。在那节梯田知识讲解课上,我带着同学们进行了一场世界梯田观光。而大家最感到惊讶的是瑞士的拉沃葡萄园梯田,在视频观看中,惊叹声此起彼伏,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对异域的好奇,对远方的渴望。
下课后有学生找到我,说她也想去瑞士看看种葡萄的梯田。望着她天真又满是憧憬的笑脸,我温柔地摸摸她的脑袋,用笃定的语气告诉她,“好呀,你一定可以实现这个愿望!”
袅袅童音:悠悠青山下,一曲送别声
一周的时间飞逝如流水,我用一节音乐课与朝夕相伴数天的孩子们作别。
教大家认读简谱,教大家如何用正确的手型弹奏电子琴,教大家认识基本乐理符号,教大家学唱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教室外的广场上,孩子们成排站在台阶上,俨然是一个小小的合唱团。随着伴奏的响起,我指挥着孩子们唱起了这首歌。
西边夕阳亲吻着连绵的青山,红河谷的晚风送来轻哨般的鸟鸣——“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孩子们专注地看着我的指挥,清澈的童声在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下回响着,久久不散。
下课后,我们送走了最后一位回家的学生,然后背起背包,最后一遍走这一趟山路。
到半山腰,我驻足回望,夕阳微沉,晚霞初吐,我们上课的房子屋顶隐隐发着光,染上了红通通的颜色。“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说的就是此时此景吧。
只不过我们却是最后的告别。
短短一周,星辰日月起落七次,我们在镇上弯曲的山路留下了七天的脚印,听同学们说了七次“老师早上好!”“老师再见!”。
相逢总在别离后,我们在他们的生命里,恰如七天的流星,恰如七天的花朵,如果能给他们的生命带来一丝闪耀,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缕芬芳,让他们的理想拥有前进的航标与动力,我便心无遗憾。
亲爱的孩子们,让我为你们献上最真诚炽热的祝福,希望你们能跨越山海,乘着理想的翅膀,脚踏实地,奔赴诗和远方!
稚嫩的小手放上琴键,没有机会学习电子琴的孩子正认真地学习弹奏音阶。小心翼翼的手指,有些局促的挠头,充满着渴望的眼神令我久久不忘。
五彩斑斓的郁金香,出自心灵手巧的孩子们。手工课结束后,大家对着自己的作品笑得开怀。花儿与少年,此时此刻得到了诠释。
在支教的旅程中,我们始终相信,知识的力量能够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怀着为学生开阔眼界的梦想,我与同伴进入大山,来到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宝华镇。
在这里,我准备了丰富的课程。讲授数学的魅力,引导他们在丰富的数学史中学习人生的哲理。介绍人工智能的强大,让他们看清这一尖端技术距离我们生活的距离。讲述安全用电,用专业知识保障他们的未来安全。进行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索带来的乐趣。叠出一架架纸飞机,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放飞期待与梦想。
在他们的眼睛中,我看到了我希望看到的东西,好奇、期待、喜悦与渴望。我希望他们不只是简单地会做几个化学小实验,而是激发他们内心中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对科学发现的喜悦,对探索未知的热情。我深知,一次实验课或许无法改变一切,但它却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希望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探索的种子,让他们产生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开阔眼界,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神奇等着人们去发现,知道大山之外还有着花团锦簇,还有着丰富多彩。希望最终这颗种子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也有非常多的收获。准备课件,准备教学,其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是对相关技能的熟练,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走进乡村,走进大山,走进的也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天地环境与生活情趣,走近生活,才能发现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经历过这次支教,我对支教的意义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支教地的学生,对于去支教的老师,这次支教活动都有着巨大的意义。支教活动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活动,它更像是一种传递与延续,带来更为持久的影响,能有这样一种活动也是一种对于所有人的莫大的幸运。
五天的支教让我来到了红河宝华,这个梯田环绕,云雾缭绕的地方。
最纯净的空气下,孕育出了这些天真淳朴的孩子们
最淳朴的村镇里,又正恰巧让我遇到了这些孩子们
从扫雷游戏和数独的数学课,到讲解大脑的生理课,从趣味的化学物理实验,到荆轲刺秦王的相声,我和大家一起,将一堂堂课带给这里的孩子们。每次讲课的时候我时常在想,我可以带给这里的孩子们多少东西,我可以教会给他们多少东西,我的课可以给他们带来多少人生轨迹的改变。
这里有着淳朴的民风,善良的阿孃,我吃着这里的一米一饭,吮吸着一口一口的空气,仿佛我的脉搏便于这里联系在了一起。
当离开的那天,仿佛这一切都有了答案。孩子们带着我们前往他们上学路上,游览养育着他们的梯田,讲述着自己这几天学到的知识。一刹那我脑中轰鸣,我的每一堂课他们都记在了心里,每一个趣味游戏都让他们切实地感到了快乐,每一个知识都在他们的心中耳熟能详...
我仍然记得,他们说我的数学课比学校里老师的更有趣,说那些实验让他们感到神奇,让他们第一次看到用相声讲解历史
或许这就是短期支教的意义:不在于学习多少知识,不在于提升多少成绩,而是唤醒他们求知的渴望,让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让孩子们对世界充满期待,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展现出生机与活力。
与其说我来这里支教,不如说这里的孩子教育了我
孩子们跋山涉水的前来上课的求知欲,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期待的活力,让我意识到人生应当如此。
临别时,他们说希望你们可以再来,我说,也期待你们的到来。
天宝物华,宝在这些孩子,华在这里民风
让波光粼粼的梯田成为孩子们走向理想的阶梯,把诗与梦想写滇南晴澈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