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学生进行神话文化仿真解谜再创作 深入梳理传统文化
”神话仿真解谜再创作——以嫦娥神话为原型“团队
山东大学“神话文化仿真解谜再创作——以嫦娥神话为原型”团队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后,以“神话文化仿真解谜再创作——以嫦娥神话为原型”为方向进行中国文化与文化产业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神话传说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其内生资源丰富,人物形象多元,思想意蕴深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文化产业开发关注的重要领域。近年来,以《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为蓝本,相关小说、绘本、电视剧、电影、动漫、游戏等多种文化产品面世,《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依托神话传说进行改编与创新发展的新型文化产品相继出现,其经受市场检验,获得初步成功。良好的市场反馈与实践表明中国神话传说的资源转化有其开发潜力与情感共鸣,其创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和现实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剧本杀市场异常火爆。据调查显示,在中国消费者偏好的线下潮流娱乐方式中,剧本杀跻身第三位,仅次于看电影和运动健身,市场规模可观。在参与剧本杀的过程中,用户可以体验到探索剧本的快乐,收获解谜的成就感,同时参与线下社交,缓解孤独情绪,满足社交需求。当下传统文化逐步复兴,年轻人中盛行“国潮热”,本项目将传统文化融入剧本杀,符合用户偏好。
近期山东大学“神话文化仿真解谜再创作——以嫦娥神话为原型”创作团队进行了资料搜集和剧本创作工作。资料搜集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数据库搜集、访谈调研等方式搜集有关嫦娥的神话,形成神话档案。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既充分利用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等纸质材料,又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电子资源,对神话传说剧本改编与创作的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古籍记载和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文献与神话传说相关文化产品进行了系统性整理,了解神话传说剧本改编与创新的学术观点、研究视角、发展现状,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推动研究进行。经过一个多月的搜集甄别与讨论,小组共搜集了来自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等时代有关嫦娥的130条神话线索,并根据时代、地区、情节、原文、出处、来源进行分类整理,最后经过讨论总结得出三条结论:①世界线收束点大多在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药、嫦娥后羿成亲②古代嫦娥故事大多都是《淮南子》中记述的延伸③嫦娥文学性形象与故事角色形象并存,尤其到近代嫦娥文学形象不断丰富。
小组进行资料搜集分工工作
神话线索搜集成果截图(部分)
在剧本构思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构思剧本大框架,并确定角色和部分情节。根据前期进行的大量文献检索,实践小组整理了剧本创作的大致思路:即根据整理出的神话线索,总结出7种承载不同版本嫦娥性格特点的嫦娥形象作为嫦娥的前世今生,同时围绕嫦娥神话中的核心精神内涵“选择与坚守”,丰富不同前世的嫦娥人物背景,再以时空轮转的方式将7世牵引到同一时空,同一时空的剧情再次回应神话的核心内涵“选择与坚守“。
前期的资料搜集为整体剧本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剧本构思则为精品剧本指明了创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