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及与当地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展史,了解开展革命的必要条件及发展环境。山东理工大学“长路明灯”社会实践团于7月30日上午在黑龙江大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杨其滨与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臧伟强的带领下参观校内校史馆马克思主义展厅。
在实践过程中,馆长臧伟强详细讲解了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及发展历程和党在建设早期党组织时的基本规律和宝贵的历史经验。展厅内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和中共发展史分为六部分:“俄布尔什维克党人率先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共(布)及归国旅俄华工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传播马克思主义”、“红色交通线与中共‘六大’”、“中共满洲省委”六部分。臧伟强老师先后介绍了以上六部分内容,并展示了相关公开历史展品,其中包括李大钊和陈独秀书札。
参观过程中,臧伟强老师告诉实践团同学们,人口迁徙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俄布尔什维克党人以及旅俄华工来华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其中充当血脉和桥梁作用的中东铁路更是为此次人口迁徙乃至文化传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中最关键的一部分是俄共及归国旅俄华工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此期间,实践队员就俄共及归国旅俄华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向臧伟强老师提出问题,臧伟强解释道:“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此消息当天便通过电波传到哈尔滨。12日在哈尔滨的俄布尔什维克党人发布了《告满洲全体公民书》,号召俄国侨民和中国工人声援俄国革命。自1918年至1920年间,中东铁路工人在俄共的鼓动下举行了四次全线大罢工。俄共在黑龙江组织工团——苏俄职工联合会,并吸收中国工人参加,通过报告会、演讲会、办学校等多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哈尔滨,满洲里、博克图、安达、穆棱、绥芬河等中东铁路沿线各站,及黑河、饶河、依兰等地也纷纷成立了苏俄职工联合会。十月革命后,数万华工通过中东铁路陆续回国。他们带回宣传十月革命的书刊,并将耳闻目睹的有关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念向国人介绍”
在臧伟强老师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深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能够在黑龙江大地上生根发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仅仅是依靠《共产党宣言》译本的印刷和发布,更大程度上还是要依赖于拥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俄布尔什维克党人的口述宣传和身体力行。他们的到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引入马克思主义思想,黑龙江省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引入马克思主义、接受俄布尔什维克党革命指导的省份。
最后,实践队员讨论实践心得,总结出马克思主义能够最早在黑龙江省进行传播的原因有四点。一是作为中国少数与苏俄毗邻的省份,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北部,深入苏俄远东腹地,其拥有与与俄国漫长广袤的边境线,在距离上拥有接收文化和思想传播的绝对优势。二是中东铁路大致以“T”字形分布于东北全境,其中位于两条铁路交汇点地哈尔滨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共早期成员与俄布尔什维克党人聚集和集会的地点。三是早期的工业基础及铁路决定了其存在大量工厂工人及铁路工人,拥有发展、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及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基础,思想工作易于在工厂工人及铁路工人中进行、引发无产阶级同胞的共鸣。良好的群众基础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俄布尔什维克党人及中共早期成员的宣传、集会、罢工等活动。四是十月革命前后,黑龙江省正处于封建主义思想、资本主义思想等社会思潮交错冲击的剧烈影响之下,社会阶级对立明显、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严重激化,拥有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社会基础,满足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历史条件,前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和发布也为中共早期成员的工作奠定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讨论结束后,在与臧伟强老师交流中,他肯定了实践队员对于原因的总结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早期党组织建设的规律对于现在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长路明灯”实践团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研学马克思主义此类学术性的社会实践课题,总结了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的原因以及当地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展的规律,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并为党组织进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