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脉相传——《共产党宣言》
[计算机]学院E脉相传实践团赴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参观调研
(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报道)7月8日,E脉相传实践团来到山东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的中共刘集支部旧址,并找寻有关于我国首版中文译本的《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实践团在村民的热情介绍下,了解到有关于刘世厚的故事,并找到了刘世厚的孙子刘弘毅,听刘大爷讲述当年的故事、讲述刘集村的红色故事。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作为存世不多的中文首译本,在经历无数炮火硝烟仍得以存留,离不开众多革命先驱的守护,而其中的一段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小村庄——刘集村。这本书几经流转,最终到了刘世厚的手中,受组织的委托加以保管,起初,刘世厚毅然携带《共产党宣言》离开故土,沿路乞讨为生,辗转胶东半岛,一去就是4年零8个月,直到抗战全面爆发,他才回到刘集。虽后来日伪军对刘集村进行血腥屠杀,但万幸的是,刘世厚事先把《共产党宣言》埋在床底,躲过劫难。数年后,日军再次对刘集村进行“扫荡”,惨无人道地放火屠村。已逃出村的刘世厚见状,冒着熊熊烈火,冲回村里,爬上房顶,从墙缝里取出装着《共产党宣言》的竹筒,使《共产党宣言》免于被焚。再后来,刘世厚精心制作了一个木匣子,把《共产党宣言》装起来,埋在地窖里。新中国成立后,刘世厚取出木匣,把快散架的书用线缝好,再用一块粗蓝布包起来,重新装进木匣,外面又套了个木箱。其实,刘世厚不知道,他用心血甚至生命保护下来的《共产党宣言》,一直牵动着周恩来总理的心。在第四届全国人大召开期间,已重病在身的周恩来见到《共产党宣言》最初译者、时任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紧握着他的手问道:“《共产党宣言》最早的译本找到没有?那是马列老祖宗在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找不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病啊!”陈望道看着总理期待的目光,遗憾地摇了摇头。再到1975年,刘世厚把《共产党宣言》交给了政府。
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今天。《共产党宣言》承载的真理不仅是划破旧时代夜空的闪电,更是照亮新时代航程的明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深刻感悟《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不断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
作者:葛洪奎 李荣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