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替课,能够对付各种刁钻老师,每一大节20多元,质量保证不议价。”大学逃课屡见不鲜,但日前记者发现,随着“逃课市场”的壮大,在课堂上替“雇主”喊一次“到”就可以轻松赚到几十元钱!由于一些高校采取学分制管理,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多是终结性考核与日常性考评的分数累加,因而平时的课时考勤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业成绩。正因如此,高校如今悄然兴起“替课族”。有偿替课现象悄然成风,有的学生一个月赚2000多元。
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动机,这种以“有偿替课”方式来“逃课”的做法,是一种非常不应该不可取的错误行为。往轻了说,它是一种欺骗学校、欺骗老师的不诚信行为,而往重了说,这种“有偿替课”,与此前人们熟悉的“替考”现象,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实质都是一种作弊行为。
不过深入探究一下“有偿替课”现象的成因、根源,又应该看到,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在我国高校滋生,以至于“悄然成风”,板子恐怕并不能都打到学生身上。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无论是在广州还是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那些被大学生选择以“有偿替课”方式逃课的课程,主要都是一些不受学生待见的公共课程。据媒体报道,“英语、语文、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成为替课的重灾区,在专业课方面,找人替课的情况则相对比较少见” “找人替课的课程大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业指导课等公共课”。而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大学公共课程,一直都显得不怎么“受待见”,不仅学生缺乏兴趣,甚至一些授课老师同样也缺乏热情。
就此而言,高校“有偿替课”成风,不仅是学生“学风”问题,同时也是“教风”或教育能力和水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目前我国高校一些公共课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明显问题。因此,要想真正彻底改变“有偿替课”成风这样的“逃课”现象,不能只简单责备大学生、仅仅盯着考勤,更要在公共课程的改进完善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这些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让大学生不仅不敢“逃课”,而且不想“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