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某高校开设了一门“青春无悔课”,要求女生填写承诺卡,并宣誓拒绝婚前性行为,婚后拒绝婚外性行为。记者联系了该校一位相关的辅导员老师,他表示,学校的出发点是本着为学生着想的目的,该做法引起学子及社会热议是始料不及的,希望学生们及社会能够理解。
对于高校要求女生承诺“拒绝婚前性行为”,一些网友及大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曲解学校的初衷,大可不必。既然高校开设了“青春无悔课”,就必然会涉及性话题;既然涉及性话题,就不得不对“婚前性行为”等不健康的性文化进行评判和抵制。特别是,大学生是社会优秀群体,理应在“拒绝婚前性行为”上做表率。换言之,不仅女生要“拒绝婚前性行为”,男生也要为此做出承诺。
“婚前性行为”的本质是发泄欲望、排遣寂寞,虽然新鲜刺激也是一个主因,但太过于沉溺于新鲜刺激,会使人性情狂乱。再者,“婚前性行为”有违道德伦理,自不必说;关键是,其隐藏着情感纠葛、身心健康、意外伤害等诸多风险。可见,“婚前性行为”与性道德、性文明、性健康等背道而驰,不会被主流社会认同,大学生群体更要敬而远之。
不可否认,婚恋自由是全体公民基本的人身权利。然而,少数大学生由于受错误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恋爱中忽视了道德。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并非是多此一举,而是补上中小学阶段的性教育“欠账”。必须正视的是,有的高校一味地重视基础学科的教授,而忽视了品德教育,导致一些大学生过早地受到社会上的不良婚恋观的浸蚀,追求肉欲,贪图享受,而放弃了社会责任感;同时,一些高校平常对大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放任不管,导致他们频频与外界接触,在社会上广交朋友,不排除有少数大学生有过“婚前性行为”。
因此,高校开设“青春无悔课”,要求女生承诺“拒绝婚前性行为”,是在呼唤性文明的回归,也是对性教育的一种反思。事实上,让大学生直面“婚前性行为”的话题,并非是大学教育热衷于传播性文化,而是通过教学和考查,引导大学生分析和明辨“婚前性行为”的是非,认清“婚前性行为”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从而树立正确的性爱观,自觉远离和抵制“婚前性行为”,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命、爱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