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面对生活心怀感恩回报社会
为了筹集女儿的医药费,文倩的妈妈不得不离开病房打工挣钱。为了让母亲放心,文倩经常一个人独自留在病房里,自己照顾自己,她想快点好起来,不让妈妈为她劳累。
“她以前经常跟我说,‘妈妈,我还不想死,我还想活!’每次听到这些,我就觉得对不起我的孩子,我没有治好她的病,也没在她需要我的时候好好陪伴她。”说到这里,一直很坚强的文倩妈妈,失声大哭了起来。她哭着告诉记者,看到女儿现在这样难受,她很无助,也很愧疚。
文倩的高中老师张俊介绍,文倩是个特别要强的学生。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治疗过程中,无论多疼她都不会吱一声,大小手术她都不胆怯,在亲友和同学面前总是报以微笑,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周围的人。每次治疗后,稍微好转的文倩都会急迫地回到校园。去年,文倩病情稍微好转时,她拖着虚弱的身躯重返大学校园,拄着拐杖去上课。
“她求生意志很强,无论病情多严重,她都积极配合治疗,即使现在武汉那边的医院已经放弃治疗了,文倩也总是很乐观。”梅宝龙告诉记者,他每次去查房时,文倩无论多难受,都会微笑着跟他打招呼,那样好的精神面貌,让人很难想象她已经时日不多了。据松滋爱心社的一志愿者陈文介绍,去年7月份,病情稍微好转时,文倩还和爱心社志愿者一起参加过志愿者活动,为其他遇到困难的人进行募捐。“文倩就是那种人,别人对她有点滴之恩,她都会涌泉相报的。一有机会,她都会想着如何帮助别人。”陈文说。
本报记者牵线捐献申请表送进病房
志愿者告诉记者,文倩妈妈这两天正为如何帮助女儿完成最后心愿的事情发愁,她不知道捐献眼角膜该联系哪个机构。
随后,记者和松滋爱心社志愿者联系上松滋红十字会的一负责人赵兵。得知文倩目前的身体状况和想捐眼角膜的意愿后,赵兵亲自带着捐献申请表来到病房,将表格交给了文倩妈妈。“非常谢谢你们能帮文倩完成最后的心愿,没有你们接二连三的帮助,文倩不会活到现在。”文倩妈妈抹着眼泪说。
“文倩的一对眼角膜,可以让两位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赵兵说,目前松滋还未有一人成功捐献眼角膜,如果此次文倩捐眼角膜成功,将会是松滋捐眼角膜第一例。
本报将继续关注文倩眼角膜后续捐赠情况。
记者手记
为最美女孩点赞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松滋21岁女大学生挣扎在生命的边缘,仍不忘捐献眼角膜帮助他人,她的反哺社会之举让人动容。
4年来,“化疗”、“再度恶化”、“疼痛”这几个词像洪水猛兽一般朝文倩反复袭来,在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文倩一次次死里逃生。对于这些好心人的帮助,在生命最后时刻,当医生告知全身器官可能只有眼角膜完好时,她毅然决定捐献出来,帮助更多需要的人,留下“光明”让爱心接力延续。文倩用实际行动反哺社会,诠释着那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真谛。
她乐观、坚强,心怀感恩,是90后大学生的典范,她就是我们身边的“最美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