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你掏钱买电影票是为了看电影,掏钱进新东方是为了考英语,那掏钱进大学是为了干什么?
当然是为了学习。所以你首先要弄明白你应该学什么?
你干的“有兴趣的事”,以后能养活你么?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不考虑啃老、有毕业证家里就能安排工作等情况,那毕业后如何自食其力,找一份工资还算不错的工作,就是一个在校学生要考虑的最关键的问题了,也许一些同学说,谈钱太功利,但是没有钱,你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何谈你的兴趣、理想……
所以还是优先学毕业后能养活自己的东西,通常是课程(教学计划中的部分课程,包括很多你不感兴趣的课程),但也不一定。毕竟,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都不会十全十美。基础课太多、专业课太少、课程毕业后无用等很多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就算是课程设置得很好,也不可能适合每一位同学。考研、出国、就业、创业很多条路,自然是需要不同方面的知识储备。
第二个问题,学习一定要进课堂吗?
按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来学,觉得听课效率高就听课,觉得自学效率高就自学,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大学,不就是大不了自己学嘛”,如果老师上课还比不上学生自学,那只能说老师很失败。
而且,应该学的东西与课程要进行一下PK。
这其中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应该学,但不在课程里的:你必须自学。另一部分是不重要,但在课程里的,你至少应该自学保证通过。
第三个问题,你为了谁而学?
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如果你成天琢磨着怎么靠翘课和请假“巧妙”地把中秋和国庆假期连起来;如果你觉得开学前两周没课,第三个星期才返校是大赚特赚;如果你总想着找些大哥结婚二姐出嫁的理由回家“放松几天”;如果你翘课刚好遇上没点名就觉得很爽,那恐怕你还停留在为辅导员而学、为老师而学、为学校而学的层面,这说明你太可悲了,我都很同情你,真的。
要知道,你在大学能学到多少东西,学校不关心(只要你交了学费),老师不关心(成绩和工资无关),辅导员不关心(只要你不跳楼),同学更不关心(只要叫你玩的时候你不扫兴)。
不管是上课还是干别的,请你在选择的时候,多想想已经供养了你20年的父母在你毕业后是不是还要继续养你,这就够了。
还有一个问题:学校提前一个星期放假,你高兴了;演唱会提前一个小时结束、电影提前半小时散场,你高兴不?
别人想着坐车逃票,你是买了票不上车。别把亏了当赚了,因为,亏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