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非遗文化堆绣的制作工艺和堆绣传承人冯晓明的传承故事。7月19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武汉小分队的两位队员,来到武汉市红巷博物馆对堆绣传承人冯晓明进行了拜访。了解了堆绣的手工制作过程,观赏了一些堆绣作品,并和冯晓明老师进行了交流,以及了解了在疫情期间冯晓明的布艺堆绣和她的战役故事。
布艺堆绣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寺院艺术,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或图案形状精心堆贴绣制完整的画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可以装点居室,也是馈赠亲友的好礼品,它因做工精美,色彩靓丽,层次分明,神态动人,立体感强,而深受大家的喜爱。冯老师的堆绣作品做工精美,立体感强,色彩丰富。其堆绣的作品形象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她把湖北文化完美的融入其中。
儿时之梦,造今时之行
启为队员和冯晓明的交谈中了解到。在传承之路上,冯晓明始终不忘初心,本着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意识,靠着一腔热情将堆绣的工艺不断的传承下去。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之下,冯晓明自幼喜爱女红,在工作时就制作各种传统工艺,特别是布艺的制作。于2006年,她怀揣着儿时的梦想,开始正式学习布艺堆绣技艺,拜上海宝山布艺堆绣非遗传承人周敏尔为师,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掌握了从作品的设计构图到选材的制作完成整套的布艺堆绣流程。后来从老年大学任教到武昌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艺堆绣传承人,冯晓明老师说:“我们想代表着中国另一类的大妈,完成儿时的梦想。想为老年社会的再就业开辟一条道路。想为社会,为家庭和谐尽自己的力量,为我们的孙辈留下我们祖辈延绵不断的记忆” 这就是一个文化传承者的社会担当,无论面对任何情况,她们总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贡献精神。在这次新冠肺炎爆发之际,她以一个文化传承者的身份用非遗的力量,温暖着医护人员疲惫的心。
疫情之际,以己之力,献一份心意
在给队员展示《逆行者》的作品时,冯晓明向启为队员讲述了在疫情期间她的故事。在疫情爆发之时冯晓明发出了一个倡议:隔离不隔爱,宅在家也要献出自己的爱心,制作一些工艺品等疫情结束之时,再送给他们。于是冯晓明和她的学生,以战“疫”为主题,用各色棉布、绸、缎等家里有限的材料,制作出一个个充满深情的布艺堆绣作品。冯晓明从大家的作品中精心挑选了300余件,赠送给青海援汉医疗队和江西援汉医疗队的203名队员。
她说道,她在疫情期间收集学生的作品时也是困难重重,因为她的学生分散在各地,她就一个一个的去收,为了能赶在医疗队离开前送上她们的小心意。她甚至都没顾得上做好防护。“现在想起当时也是有后怕的,什么防护都没做”她回忆着手机上的相片对队员说道。后来她还在留有45名四川省援汉医疗队员签名的红色丝绸上,运用多种工艺,集合湖北省地图、白衣天使、梅花等元素,制成布艺堆绣,以此向援汉医护人员致敬。一个个小小的堆绣作品,承载着一个非遗传承者的爱和心意。
传承非遗,至此不懈,永怀真心
在和队员交谈了解的过程中。她对堆绣的态度,让队员感到敬佩。冯晓明在推广和宣传布艺堆绣工艺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力,但她始终保持着那颗对堆绣手艺负责的真心一直坚持着。她觉得堆绣的手艺应该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在得知布艺堆绣最初发源于荆楚大地时,她毅然辞去在上海的教职工作,回到武汉,致力于湖北本土布艺堆绣的推广和研究工作。但湖北对非遗的保护和政策是分配不均的,这跟地域政策有关系,相比上海冯晓明在非遗传承的工作上遇到过很多门槛。包括她自己办展览,自己出资去外面、学校去做宣传,就连她开的布艺堆绣工作室都是自己出资开的,国家的补贴政策申请也是有限。但她依旧坚持,保持着将非遗文化堆绣传承下去热衷。
文化带来的力量一直在中华民族整个发展的过程推动着民族前进,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布艺堆绣传承人冯晓明也在用她的堆绣手艺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一个送到医护手中的堆绣作品都是一份份感恩之情,在社会上传播爱,彰显非遗文化价值。非遗的力量不止于此,启为创新团队探索非遗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