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贫困人口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有效脱贫。
8月11日至17日,玉桂扶贫宣传实践队兵分两路,在玉林市玉州区仁厚镇道良村的“阳光助残扶贫基地”以及桂平市石龙镇、罗播乡政府扶贫指挥部进行采访和调研,关注扶贫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探索农业扶贫产业的发展情况,感受当地脱贫成效。
据了解,由于一直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贫困人口收入较低,桂平市曾经的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7.38%。后在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下,一大批农业扶贫产业逐步发展起来。实践队员在对罗播乡和石龙镇扶贫指挥部长的采访中了解到,政府因地制宜,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开展产业扶持“以奖代补”项目,鼓励种养增收。对于想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来脱贫的农户,还提供了小额信贷政策,由政府贴息,让他们与企业合作经营。
石龙镇扶贫部部长箐浩说道:“只有形成产业,贫困户的穷根才能真正拔掉。”目前,罗播乡与石龙镇均已形成了大批扶贫产业,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得以解决,收入得到稳步提升,贫困发生率均降至0.3%以下。
在玉林市阳光助残扶贫基地的实地考察中,实践队员看到了政府扶持农业扶贫产业举措的巨大成效。对基地进行了在对基地负责人陈俞任的采访中,实践队员了解到,作为市残疾人联合会大力扶持的项目,基地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目前基地以建成核心区500亩,辐射面积达1000亩,辐射带动了100多贫困农户种植蔬菜。“在基地进行了扶贫扶持后,残疾人贫困户年收入增加了3000元。”陈俞任说,在基地的持续帮扶下,大部分的残疾人贫困户能在今年完全脱贫。
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基地做了很大的努力。通过与贫困残疾人家庭签订《扶贫协议》,基地无偿为贫困残疾人提供种苗、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和技能培训,引导其发展家庭种植业,并定期的进行回访和培训,对其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种植技能,同时对他们种植的农产品进行统购包销,帮助受助对象解决销售难题,确保增加收入。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对精准扶贫有了更深的认识。队员李嘉升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双手,而不是单纯的救济,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实践队队长姚家深表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扶贫产业,不断加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够最大程度上防止贫困户脱贫后返贫。”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玉桂扶贫宣传实践队的队员们在完成了这次社会实践后,坚信我们能够做好,坚信我们会完美完成任务,能够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